菊月赏菊品诗文
2010-10-25 10:48:39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九月,正是菊花开得最艳的时候,也是菊迷们赏菊的最佳时节,因此又称为“菊月”。
我国在重阳节赏菊的习俗由来已久。九九重阳,菊花盛开,天高云淡,秋风送爽,正是赏菊的好时光。东篱把酒,西窗品诗,可谓人生之一大快事。
历代文人雅士对娇艳傲霜的菊花,十分喜爱,青睐有加。菊花历来被作为高洁情操的象征,战国时代的诗人屈原在《离骚》中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来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三国时代的钟会在《菊花赋》中赞叹“百卉凋瘁,芳菊始荣”。他认为菊花“早植晚登”,有君子之德性;“冒霜吐颖”,有劲直的品质。
古人的咏物诗文,并非无意而发,大都是咏物寄情,托物言志的。所以同是咏菊,在不同诗人的笔下,所见所感,亦各不相同。
在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的笔下,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对娇艳的秋菊招不来翩翩飞舞的蜂蝶感到愤愤不平,因而发誓“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抒发了要推翻旧秩序、主宰天下的抱负。
诗人杨万里的目光不放在园中人工栽培之菊,却对开在山坡荒地上的簇族“野菊”情有独钟。他这样写道:“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这山间的野菊,既不能作骚人用来饱腹的“糗粮”,也不曾被习俗当作重阳节观赏的名花,又不似陶渊明栽植在东篱下的园菊,它只是生长在山间野地,不管有没有人去赏识它,它都抖寒威而开得遍地金黄,清香不减,无拘无束,幽闲自得。这野菊的形象,隐含了诗人一种不媚俗邀宠,不孤芳自赏,且狂放不羁的情怀。
诗人郑谷在《十日菊》中描写的是九月初十的园中菊,时逢热热闹闹重阳节的第二天。虽然只有一日之隔,情形却完全两样:“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昨天是观赏者盈庭,争相攀折菊花,今天却忽然变得冷冷清清,庭前冷落无人影了。并非菊花一夜之间花萎香消,只缘人们的心情变了,今非昔比,时过境迁啊!作者借咏十日菊,含蓄地表达了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微辞,颇值玩味。
列数位诗人吟菊的诗词歌赋,可谓琳琅满目,多姿多彩。有的吟其色,有的赞其姿,有的歌以咏志,有的借景抒怀,美不胜收。但是,在众多的吟菊诗人中,陶渊明先生自然独占鳌头。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担任彭泽县令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还乡,隐耕田园,一直过着“击壤以自欢”的生活。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认为菊花品格高尚,不逢迎风雅,敢于傲雪凌霜,即使是残菊,也悬挂枝头,挺然不落,依旧含香吐芳。陶渊明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他家位于庐山下的栗里村。每到秋来时节,南山坡上,到处绽开野菊,竞艳争芳。他十分欣赏这“秋菊有佳色”,甚至还采摘花瓣,带回家中酿制菊花酒,常常一个人自斟自饮。“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尽自己自由舒适的生活情态。其中陶渊明《和郭主簿》一首中写到:
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
诗人高度赞赏“霜下杰”,以这菊花的品格和气质自励,后人因陶渊明有此不慕荣利,志存隐逸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因他对菊花的情有独钟,不能不让人送给他“菊神”的雅号。“菊神”陶渊明先生在《九月闲居》诗序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持胶靡由,空服九华”。陶渊明一生酷爱饮酒,性情恬淡,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每次到重阳节时就陶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风雅情绪中。根据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记载:有一年重阳佳节,陶渊明在家里东边的篱笆下正欣赏着菊花,弹琴唱歌时,突破间酒瘾大发,但遗憾的是家里没有准备酒过节,只好慢慢地走在菊花丛中,并摘了大把的菊花,坐在屋旁的篱笆旁惆怅。突然间抬头一看,看见一个身着白色衣服的人,带了酒来,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他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送酒使者。原来朝廷屡次要征召陶渊明做官,他都不答应,王弘想要结识他,曾多次给陶渊明送酒。这次陶渊明见酒大喜,立即打开酒坛,在花丛中畅饮,酒醉诗兴大发,吟出了《九月闲居》这一首名诗。而“陶公咏菊”、”白衣送酒”的故事,也成为后世文人喜好的典故了。
至唐代,重阳赏菊之风更加浓厚,如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有诗句云:“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白居易《九日登西原宴望》中亦有诗句云:“移座就菊丛”。
在唐代诗人咏九月的作品中,写到菊花的比比皆是,可见赏菊风气之盛行。如王维“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李欣“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避恶酒,汤饼茱萸香”,由此可见,唐代简直是没有了菊花就不能过重阳,不插茱萸不过节了。
唐代另一诗人元稹有一首《菊花》诗:“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字里行间流露出慨叹和惋惜之情。按照四时节令,岁至重阳,已是百花凋零的时候,此时的秋菊冒寒风开得一片俏丽,自然是物中之稀,弥足珍贵,难怪诗人要说“此花开后更无花”了。
宋代重阳咏菊词也可谓汗牛充栋,一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重九《醉花阴》最有韵味:“薄雾浓云愁永昼,端老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品读了历代文人雅士咏菊的诗词歌赋,也许你会感慨秋日寒风下的小小一株菊竟蕴藏着如此丰富的神韵。其实,自然界中,花开花落,各有其时。早春的腊梅,二月的杏花,三月的桃花,乃至以后次第开放的梨花、荷花、桂花……哪一样不是应时而开,独领一时风骚呢?春夏秋冬,四时轮回,草木荣枯,周而复始,怎么能说“此花开尽更无花”呢?且不说如今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完全可以营造适宜的气候,由着兴致培育各类花卉,营造处处是春天的景象;你只要留心观察便不难发现,秋天树木脱尽叶子的秃枝桠上,已是密密地布满芽蕾,开始积聚来年的新绿了。你仔细看一看那黄叶凋零的腊梅的枝条,不是早已绽出绿豆般大小的花蕾?那菊花枝条的根部,不是又萌生出新芽,正在孕育来年的灿烂么?怎么能说“此花开尽”就没有花了呢?自然总有它的规律,秋尽冬至,冬去春来,四时交替,永无停歇,一年四季,岁岁年年,永远有开不尽的鲜花。
农历九月初七,恰逢周末,与我先生一同登高赏菊,历山上的野菊,娇黄一片,衬着满山的红叶,显得更加靓丽;历山下的盆菊,红白黄相间,点缀着螳螂河公园,无不令人大饱眼福。我眼中的菊花,除了赏心悦目以外,没有古人那些诗情画意的感觉。
我想,菊终究是菊,有别的是诗人们的处境,诗人们的心境。借菊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怀,假物言志,而使菊花这种原本平凡的植物,具有了另一番神韵,增添了人情味的色彩。正是由于文人们赋于菊花以崇高的象征意义,从而使菊花的身价得到提升,以期告慰文人雅士重墨谱就的菊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