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拾趣
2011-1-11 10:50:58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我的童年是在当时物资十分匮乏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唯一能够与外界进行交换的场所就是集镇,平时并没有多少人忙着赶集买东西什么的,只不多赶到秋后或春节卖了五谷杂粮有了钱以后才偶尔赶一趟集镇,那都是家长把家中所必需的商品一次性购买到位,根本轮不到小孩去插手,真正小孩所需的物品都是靠一个大队唯一的代销点和走村串户的卖货郎进行交易的。然而,代销点完全是靠货币进行商品置换的,那时的农村小孩十年八辈子也摸不到一分钱,唯一交易的方式就是靠卖货郎了。
说起卖货郎,那是那个时代小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人,因为只有他们才给自己带来福音和期盼已久的东西。在村里每当听到有拨浪鼓的声音,不管当时再忙(其实小孩子们也没有什么可忙的,只不过是忙着自己给自己找乐子罢了)都会随时丢下眼前的活计,立马站起来,飞也似的奔走相告地互相传诵着这一天大的喜讯。然后就是回家准备一些破烂物品,什么废铜烂铁、废旧麻绳头、废弃的牙膏皮、破旧胶底鞋、废旧薄膜等等,统统地倒腾出来,全部交给卖货郎,让他进行估价换自己最喜欢的东西,说实话,别看那些卖货郎穿戴不怎么样,一般都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者,头顶上一年四季都戴着一顶四开瓦平绒棉帽子,上身穿黑粗布对襟褂子,下身穿浆洗过的长腰子灰裤子,趿拉着不知在哪里捡来的破烂鞋子,右手拿着象征身份的拨浪鼓,也不用吆喝,有的是拉一辆破车,有的是挑一副货担,一头是收的破烂货物,一头是置备的交换货物的商品。走到村子中央狠劲摆弄一下拨浪鼓,就会有很多大人和小孩围拢过来,不管到哪都是香饽饽。在童年时代的我们心幕中可是主宰货物价值的最有权威的“大人物”,你不管拿了多少东西,只要经他看过,值钱不值钱就是他说了算话。由于他所带的商品很诱人,真的很多很好,记得他带的商品有十二生肖的口哨、绘画用的蜡笔、颜色各异的棉花糖、成串的爆花米团、削铅笔刀、还有各种涂颜色的颜料等等,应有尽有,至于装扮小女孩用的各种各样的头饰物品那是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所以深得小孩子们的喜爱,卖货郎的老人每次来都是高兴而来,满载而归。有些时候妈妈或奶奶交代多次要换一些针头线脑的东西的时候,当时是满口答应,到真正进行货物交换的时候都忘得一干二净,有些时候把家里还正在使用的东西拿出去“换嘴”吃了,回来还会招致家长的一顿责骂,不过,就那还感觉心里很高兴。曾记得有一次我把妈妈存放了好几代的一个旧铜砚台拿出去换东西了,老妈得知以后发疯似的撵了好几个村庄都没有找到那个卖货郎的人,说我是败家子,那个铜砚台是传家宝,给多少钱都不能卖的东西,害得我挨了一顿好打,截止到现在老妈一提起这事还喋喋不休地唠叨我呢!
小孩子们也淘气,有时候拿过去的破烂货物经过鉴定说不值钱,大家也就随之一扔,不再理会了。等大人们散去之后,他还会挑拣出很多有用的东西装到自己的货担里就溜,其中有一次邻居小华从家里拿出他姐姐正在穿的鞋子换东西,刚开始的时候卖货郎的人说不值钱,意思是不要,等姐姐发现找不到鞋子追问小华的时候,小华赶紧找,却找不到了,又听一个比较小的小孩说,亲眼看见那个卖货郎的人把那双鞋子装走了,我们几个赶紧拼命地撵他,那个卖货郎的自知理亏,拼命地跑,当跑到村东河的漫水桥上的时候,跑在最前边的小华一下子拽住他的货担,由于漫水桥太窄,再加上两个人用劲不均匀,稍不留神,那个卖货郎一下子跌落到河里,搞得他的货物连人都被水浸湿了,货物撒了整个水面,货郎担在水里嗷嗷大叫,好在水位不深,淹不住人,我们几个一看事情闹大了,吓得四散奔逃了。
后来听说那个卖货郎的人跑回村里找村长解决这个问题,村长很快查明了几个当事人,给各自的家长一说,家长也没办法,自认倒霉,几家凑了一袋小麦给那个卖货郎的人,算是赔礼道歉,幸亏当时我在最后边,没有参与,不然,我也要遭殃了。
童年做过多少蠢事和傻事,现在说不清也道不明,因为当时对错没有截然的分界线,在当时看来是坏事,现在想起来或许也是好事,孩子们的成长道路上没有固定的模式,更没有对错的标准,只要对孩子们的成长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事都是好事,都应该提倡和发扬。不过,现在的孩子永远也找不到我们那个时代的卖货郎了,也不会有孩子天天到处找破烂换东西吃了,只要看到想吃或想要的东西,要么就是自己掏钱购买,要么让家长购买,在家长心目中,孩子是要有零花钱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