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博客频道 >> 焦点博文 >> 正文
梅里古都
2011-3-28 10:40:53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初识梅里,是因为最近网上非常流行的一首歌曲。春天的那天下午,天还在下着蒙蒙细雨。恰好我没有什么事,百无聊赖中,便打开了电脑,在QQ音乐中冷不丁就冒出了这样一首歌曲。歌名很好听,叫《梅里古都》,一个很奇特的名字!看到它,一下子就把我带进了古色古香的世界里。那轻漫的笛箫、那悠扬的琴弦、那优雅的旋律、那丝丝扣扣的音乐节拍,那浓郁的文化底蕴、悠远的尘封历史,让我忍不住心醉,醉在烟雨江南,同时也让我感到惊喜,惊喜于诗情画意和物语的江南,而不同于灯红酒绿般的迷失和惶惶。
  
  确实现在流行的元素太多了,包括时尚、美食、色彩、英特网,尤其是音乐。也许是太多的缠绵和恩爱、或者伤感和悲愤,让人忍不住地嗷嗷几声。音乐来源于生活,早在春秋礼乐诗经就有记载。但音乐也分为低俗高雅之分,所以才会有阳春白雪和乡里巴人之说。然后在这个社会流传更广的并不是革命歌曲红歌,也不是高声民族音乐,偶或美声唱腔歌曲,真正意义上来说,应该是通俗流行音乐。还记得那年的中央电视台的春晚,一首《青花瓷》,来自周杰伦演唱的颇具中国风的歌曲,让我们的金导演欣喜若狂,从而也走进了千家万户,流传很广。毫无疑问,《梅里古都》也是一首很颇具“中国风”的流行歌曲。这首由中国著名导演山奇老师所精心制作,歌手袁成杰演唱的《梅里古都》,让我记住了“江南第一古镇”江苏无锡古都梅里,以及她那悠悠美美的历史风光,也产生了对“至德名邦”的赞美、怀念和无限向往。
  
  “撑上了一叶小船载着对你的思念,西周月光洒下这片梅里缘。鱼米伯渎九泾间,三千两百年之前,梅花朵朵枯木下相见。走在梅野地之间,梅里桑麻五谷田,箫声雨声剑起秋风的落叶。水患荆同荆心间,后序两浜桑蚕园。诗里画里烟雨梅里的江南!”歌词很美,让人醉如其中。仿佛在听一个遥远的神话故事,就像小时候,我和弟弟经常坐在稻草旁边,听隔壁老爷爷在月光下讲着以前村庄里发生的事情:“在很久很久以前,村里有个......”期间的意境,就在这三言两语之中,透过那磁性的声音,从喉咙里发出,一下子便游进了三千两百年以前。都说歌由心生,文如情露。这话确实不假。我缓缓地戴上耳麦,古色古香的原生态画卷,便慢慢映入我的眼帘:那烟雨江南、那皎洁的月光、那叶湖上轻飘的小舟、那娇艳盛开,映日无穷碧的荷花、那洗衣采桑的姑娘、以及那柔柔荡漾的水波......此情此景,人入画中游,歌却还在耳边飘。思绪飘向何方?伊人何知何解?全在那意境中韵味中,只可意会却言犹不尽!
  
  “梅村梅里梅花美人的容颜,古城古韵飘来前世的情缘。”诉说的是前世今生不解的缘;“以石为笔碳做铅,勾吴国里的誓言。”勾画的是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的梦想以及知书达理的谆谆教诲。“中华德城古都梅里写史篇,古庙古河古色古香的古都,远古勾吴诗画江南的留恋。断发文身伯渎畔,终成一邦的心愿。至德名邦三让天下永流传……”,书写的是德,说的史,道的是人,一统的是美好的河山,流传的是传承相连的农桑教理文明,所以让至德名邦三让天下永流传……
  
  荷塘月色曾让人心旷神怡,来源于文字之美;《梅里古都》让人浮想练练,得益于歌声曲艺。如此的江南,如此的古韵,却在这寥寥几句歌词里面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在歌声里追寻那失去的记忆,去回归那我从米有涉及的领域。神秘的世界,永无静止。梦想的翅膀在历史的天空中,不断地扑闪扑闪,那些都已经超出了互联网、超出了我手中敲打的键盘,以及百度信息搜索的任何资料。从遥远的国度中来,又从遥远的国度中去,去寻觅,寻觅那生命的源头,去寻觅文化意识的觉醒,去寻觅西周周太王长子泰伯,去寻觅勾吴之国,鱼米之乡的发端......
  
  关于梅里古都的来源
  
  梅里,她位于江苏无锡市东南方,距无锡市中心12公里,金城东路、太湖大道延伸段、等均经过镇区;伯渎河贯穿全境,锡甘路、沪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南临无锡机场,北侧紧靠京沪高速铁路无锡站,各距8分钟车程。可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八达,同样历史也非常悠久,古色古香,原汁原味!
  
  梅村古名梅里,早在三千二百多年前,西周周太王长子泰伯,为达成父王想立三子季历的愿望,偕二弟仲雍托辞采药,夜奔江南,拴马于枯树桩。到清早,见枯枝上梅花朵朵,喜出望外,顿悟此地当为宝地。于是为其取“梅里”之名,断发纹身,从俗而化,将中原文化传播到荆蛮之地。
  
  因为这里原来是荆蛮之地,所以现在还有很多地名与之相关,如荆东村、荆心村、蛮(万)巷等地名,因当时这里是水患成灾,所以泰伯来了之后,就开凿了伯渎河,并疏通原有的一些水洼等形成九泾,如梅花浜、庙浜等,自从水患得到治理后,梅里就成为了一片肥沃的土地,泰伯把种植、蚕桑等技术传于百姓,自此,勾吴之国,鱼米之乡由此发端,代代相传,终成一邦。
  
  关于生命文化气息的源头
  
  一个企业需要一扇窗口,向外传播企业文化的窗口。一座城市需要一个平台,那就是展示魅力的平台,那就是文化和生生不息活力,简称为城市的灵魂。所谓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生命之源来源于水,滴水汇成大海。梅里境内的“伯渎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记载着江南运河的源头,灌溉了多少良田,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梅里古都人;号称江南第一个文明古国的“句吴国”就曾在古梅里建都,从此便有了江南立国的源头,实乃前无古人,开历史先河。如今的“泰伯庙”、“泰伯墓”至今保存完好,大有二十四桥人在,却桃柳依旧笑春风,而并没有“波心荡,冷月无声”之惨惨凄凄!只是物是人非,新桃换旧符,吴氏子孙仍在,继承了优良的传统,保持着伊人昔日的风采。他们在这块沃土上继续生根发芽,不断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留下更多的后人的感慨和惊喜。记载着孔子孔子尊泰伯为“至德”,“至德名邦”古牌坊至今仍在,遥想当年,此地众生野梅,一片灿烂。泰伯驱马夜奔江南,“以石为纸、以碳为笔、以歌为教”教化蛮民。桑、麻、五谷种植由此开始,那是何等的工程,那是何等的壮举!吴王寿梦——泰伯第十九世孙来过这里,广造战船,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水军,师夷长技以制夷,奋发图强,自觉自立,广开颜兵,声势何等浩荡!《孙子兵法》流传千古,因为孙武来过。优雅淡定的江南,助他一臂之力,完成了这部鸿篇巨制,又是何等的神奇;巾帼不让须眉,为验《孙子兵法》,孙武在这里“演兵斩王妃”,建立了中国第一支娘子军,又是何等的恢宏呐喊!这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巧合,还更像是世人创造的奇迹!历史的深邃,文化的经典,就这样一脉相传。
  
  关于这片土地,留下了太多的遐想和太多的空间,后人无法去诉说。但一个个典故、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面容,从淡淡的刀光剑影中走过,后又从一群群光着腚嬉水的小孩身边溜走,最后从老人们沧桑的皱纹中滑向那干干红红的嘴唇,为我们津津乐道。
  
  寻梦,寻找儿时的梦,需要寻找一叶小舟,向荷塘深处,撑一根竹篙漫去。那白白粉粉的荷花会告诉你答案;寻根,寻找华夏文明的根,却只需要一颗感悟的心和一双会聆听的耳朵,不妨去江苏走走,寻寻梅里,看看古都。兴国安邦,仁义礼仪,至德名邦三让天下永流传……
  
  这就是《梅里古都》,由无锡人来演绎无锡的歌曲,土色土香!
  
  这就是梅里古都,好一个梦里的水乡,古色古香!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