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好3岁以前,我没惩罚过她。直至现在,我依然认为,惩罚只是父母非常强烈地表达立场的一种方式,并不是教养中最好的方式。孩子的“错误”,是成长中必然会出现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惩罚孩子并不会让孩子明白这一点。如果孩子没有生活在一个爱的环境,惩罚更多地会带来负面作用。
我曾经在工作中接触到非常多的父母和育儿专家,就能否惩罚孩子这个话题有过很多交流。我发现,有一些孩子从小到大都没被惩罚过,但是发展得非常好,这说明惩罚不是必须的。《斯波克育儿经》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是否需要惩罚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本人在孩提时代的受教育方式。”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规则会不可避免地介入她的生活中。我给好好制定的规则,主要源于两方面:“危险的(可能会伤害自己)”和“打扰或伤害他人及环境”的事情不可以做。很多人认为惩罚和规则是一体的,如果要让孩子遵守规则,就要制订惩罚措施,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当孩子感受到充分的爱之后,他也会主动去爱别人。在给予心灵自由和尊重的情况下,孩子会自愿遵守规则。
当好好违反规则的时候,我会告诉她这样做为什么不对,怎样是正确的。孩子的“错误”都是有原因的。惩罚,不能帮助孩子改正,也许孩子会因为被惩罚过,下一次不去做那件事,但是在内心里,她可能并不能接受,如果有机会不被大人发现,她可能还是会去做。而且,惩罚的做法,尤其是打骂孩子,只能教孩子学会“以暴制暴”。
打孩子是惩罚中最不可取的一种方式,这会让孩子认为:比自己强大的人无论对错都有权利用暴力来管教他,这是一个引起孩子暴力行为的源头。很多在家里遭受过暴力的孩子,都会欺负比他们小的孩子,甚至残忍地虐待小动物。
此外,我坚持认为,父母不应该打孩子还有一个原因:孩子在父母面前才能充分放松,释放自己。如果父母不能给孩子提供这个“心灵港湾”,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好好成长日记——打人记
在好好3岁的时候,有一件事,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那个时候,因为语言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会运用肢体语言,就是我们常说的,不高兴的时候喜欢打人。
有一天我接好好从幼儿园回来,我们和大胡子同学一起出去买东西。那天好好在幼儿园没有午睡,有点累也有点困,情绪上不太稳定。不知因为什么事,她有点发火,捶了大胡子几拳,还觉得不够,又狠狠踩了大胡子一脚。
大胡子那天可能也有点心烦,顿时按捺不住,抬腿对着好好的屁股就是一脚。嘴里说:“还反了你了!看我不教训教训你!”
在此以前,我们从来没打过好好。所以,好好先是被吓了一跳,她没想到爸爸会这样,愣了几秒钟之后,好好同学非常非常伤心、非常非常委屈地咧开嘴大哭,可能实在太伤心了,以至于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一边哭还一边说:“你……呜呜呜……怎么……能……呜呜呜……打人呢?!……呜呜呜……”
我当时真想冲过去狠狠给大胡子一脚,不过当下最需要的是安慰小同学。我蹲下来搂着好好,轻轻地抚摸着她的后背,让她尽情地哭,把伤心的情绪发泄出来。等哭声平息了一些之后,我对她说:“妈妈知道好好很伤心,刚才爸爸打你是不对的,那是爸爸有错;但是,好好也做得不对呀,是好好先打爸爸的,对不对?”
好好一听,刚才平息下来的情绪又有些激动:“那……呜呜呜……他也不能……呜呜呜……也不能打我啊!……呜呜呜……”
“妈妈知道好好很难过,要是想哭就哭一会吧。”我搂着好好,又让她伤心地哭个够。
过了一会,好好不哭了,显然,发泄出来之后,她的情绪已经好多了。她又有说有笑、蹦蹦跳跳的了。只是,离着她爹好远。大胡子可能也是有些后悔刚才的事,讪讪地自己走在一旁。
我又和好好说:“刚才爸爸打了好好,是爸爸不对;不过,是好好先打了爸爸,好好不对在先,要不,好好先去和爸爸道个歉吧。”“我才不呢!”好好忿忿地说。
“那你先想一想吧。爸爸做错了,他也会和好好道歉的。”我没有继续给好好“讲大道理”。但是,后面那句,自己心里真是没底,大胡子同学极“要面子”,平时和我闹别扭之后,嘴上从来都是硬撑着,虽然过后会在行动上有积极表现。
晚上回到家,爷俩又玩到了一块,刚才的事,就好像没发生一样。大胡子心里“有愧”,超级有耐心地陪着好好玩,好好很开心,家里恢复了快乐的气氛。
过了一会,好好跑过来偷偷和我说:“妈妈,我想好了,我要和爸爸道歉。”
“好啊!那我们一起去找爸爸。”
好好来到大胡子面前,低着头很小声地说:“爸爸对不起,我刚才打你不对。”
大胡子赶紧说:“爸爸也不对,爸爸也不该打你。爸爸向你道歉。”
说完,大胡子立刻转过身去拿别的东西。我知道,那可能是因为,他的眼睛有点湿。
好好开心地搂着我的脖子,说:“妈妈,爸爸真的和我道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