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3日,一代经济学泰斗萨缪尔森走了,走得是如此的不负责任,如此的不顾后代。辉煌的时代留下了他的足迹,但他的离去却宣告了经济学的结束。
萨缪尔森是公认的经济学界最后一个通才,其实不仅仅是在经济领域。从中国国学大师费孝通的离世起,笔者就敏感的感觉到经济学正在走向一个新的、但并不能证明是正确的方向。
经济学本质上是研究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科学,因为一切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人,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现代的经济学研究生眼睛里只有数据,而数据是什么?数据只是对人的活动的一种总结,人是自然界最复杂的因素,能够用庞杂的数据解释清楚吗?让我们纵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哪个大师级的经济学家不是通才?哲学、政治学、心理学都是经济学发展的基础。当弗里德曼提出货币论的时候,他仅仅考虑了货币问题吗?
当经济学界沉迷于用大量的、并不可靠的数据做经济研究的时候,他们是否想过这些数据的真伪?尤其在中国。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笔者非常同意卢周来先生的观点,经济学家必须有社会常识。明显不符合百姓生活现实的研究结论,仍然能获得认同,这正常码?
正如同现在愈炒欲烈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笔者不敢相信的是有如此多的所谓主流经济学家在为明显超出中国老百姓购买能力的房价作辩护。他们用来源不同、目的不同的所谓数据,套进所谓科学的理论模型进行计算,最后得出中国房产市场价格并不高的结论,最终顺应了政府和开发商的利益,却不顾普通老百姓的死活。百姓是纯朴的,他们相信这些“权威”的“科学”结论,用自己、甚至是几代人的血汗钱为特殊利益集团的奢侈生活买单。笔者相信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善良的,因为笔者就是其中的一员,但这终究有一个限度。当“经济学家”们的话语不再具有公信力的时候,就是中国经济大厦倒塌的节点。迪拜的落魄证明:即使是全世界都在支持的房产市场都有崩溃的一天,当所有中国老百姓的钱都套在房产市场的时候,财富是如此的集中,以至于所有的经济学理论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让所谓“完全竞争市场、充分就业”的经济学基本假设都见鬼去吧。
经济学家应该有为普通人服务的良知,而这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所能解决的问题,正确的研究者离不开知识的广博和社会阅历的丰富。经济学有规范与实证之说,笔者也是经济学研究生,但目前所观察的触目皆是所谓的实证研究,却不考虑什么是“应该有的”。
萨缪尔森的逝世宣告了普世经济学的终极,当经济学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工具时,我们只有在困苦中缅怀大师们的慈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