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妈的悲喜人生
2011-12-30 13:33:24 来源:若艾 我要评论()
我有三个姑姑,大姑自小有先天性心脏病,很早就去世了,大姑是心地特别特别好的人,至今家人提起都无比感怀,这里按下不表,要说的是另两位姑姑。
二姑
二姑年轻时长得好,又心灵手巧,品性温柔,据说结婚前媒婆都踏破了门槛,有英俊潇洒身强力壮的,有家境殷实许诺给青砖瓦房独门独院的,甚至还有许诺结了婚可以提拔入党的。奶奶说,别看平常木木的不说话,每次有人来提亲,问二姑的意见,二姑都会立刻坚决地摇头,不知拒绝了多少个,到了给我二姑父说媒,这次再问,二姑低着头半天不言语,媒人等急了必须要结果,二姑才红着脸说:我哪知道啊!说完就飞快地跑出了门。这门亲事就这么成了。
二姑父是城里下放到农村插队的知青,人长的一般,但是有文化有魄力,干农活的时候给生产队出了不少好点子,省时省力还有效率,后来村里的领导干脆放手让他负责分配指导大家干活,他俨然成了实际的生产队长。但是,那时候知青是让人避之不及的,成分不好,从城里来的是否能扎根农村大家都怀疑,所以没有哪个姑娘敢嫁。二姑偏偏和别人不一样,她认准了二姑父是个将才,敲锣打鼓把自己嫁了出去。结婚是借住的二姑父的亲戚的房子,两间简陋的小土房,二姑没一点怨言,村里人都说二姑傻。
平静的日子没多久,知青返城,二姑父就回城了。这次议论更多了,二姑恍若不闻,照样下地干活,回家做她的缝纫。这样过了大半年,姑父就来把二姑接去城里了。村里人又开始了新一轮议论,有的说,二姑鸡犬升天,去城里过好日子了,有的说,什么呀,姑父的父亲重病瘫痪,接二姑去城里是让她做保姆伺候病人去。不管怎么说,二姑确实去了城市,也确实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公公,还有年幼的小姑子,姑父在市郊的炼油厂上班,经常十天半月才回一趟家,二姑幸福吗?我不知道,那时候小,不懂,农村人好像也不喜欢谈论感情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只是记得有时奶奶让父亲给二姑写信,嘱咐不要想家。我印象最深的是二姑每年会回一两趟家,每次都会给我带新衣服。二姑年轻时学了裁剪,是村里有名的裁缝,去了城里也给人家服装厂做点零活,她用剩余的布料给我做件小裙子,小外套,都是城里时兴的款式,所以每次二姑回家,就是我穿新衣出风头的日子。我那时候就盼着二姑回来,二姑是我城市里的亲戚,第一次学写信,我就给二姑写的,我清楚地记得我的信被班主任当作范文在全班朗读,还推荐到学校其他的班级,又让我耀武扬威一次,我的文学兴趣大概就是那个时候培养的,呵呵。
再然后,就是很多年了,二姑的公公终于去世了,小姑子也长大工作了,姑父在炼油厂做了一把手的领导,分配了大房子,二姑终于搬过去和姑父单独生活了。大抵再浓的茶喝的时间久了都会变淡,有一段时间不知听谁说,姑父要和二姑离婚,二姑坚决不同意,这样僵持了一段,就再没有过这种消息。再回老家的时候,就有专车接送了,二姑不再给我做衣服,而是带一些高级的营养品之类。村里有人托姑父办事,去过二姑家,回来后说,那送礼的人啊,一到晚上就络绎不绝,家里的东西堆得满坑满谷,所有的人都说二姑交了好运享了福。我对二姑父基本毫无印象,他到我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来了也是寒暄一下即走,我不记得他在我家吃过饭,我家人也很少去二姑城里的家,有记忆的是有一年因为家里的苹果卖不出去老爸去求姑父帮忙,还有一次是弟弟高考落榜,老妈让休暑假的我跟着来接二姑的车去拜托姑父给安排工作,那是非常尴尬的几天,姑父只回家吃过一次晚饭,我鼓足勇气跟姑父说话,大概没超过五句,事情自然没办成,我每天跟着二姑买菜做饭吃饭,然后就是相对无言,二姑极俭省,电视都不愿多开,我无聊到只想马上走人。
二姑一直没有孩子,四十多岁的时候,领养了一个女孩。有一年回老家,二姑去县里的医院检查,因为不给我小孩子知道,我模糊觉得好像是二姑怀孕了,但是很快就流产了。我奇怪的是为什么二姑不在市里的医院检查,为什么没有姑父陪伴,甚至连姑父的态度也不知道。据说因为工作关系,姑父经常不回家,二姑没有文化,也没做过什么正经工作,一直是家庭主妇,姑父有什么活动从不带二姑参加,每个月姑父按时给二姑足够的钱支付家里的日常开销,至于其他的收入,二姑从来不知道。后来,姑父退休了,家里人说,他们终于能一起过日子了,可是仅仅几个月,姑父就查出了肝癌晚期,不到一周就撒手而去,临终时,姑父才把二姑叫到床边,把自己的存款交待给她。姑父的同事悄悄地说,没想到他们夫妻竟然是这样。
现在,二姑一个人生活在那所大房子里,领养的女孩上了大学,据说很不懂事,二姑身体不好,所幸有姑父留下的积蓄,还有每个月姑父单位给二姑的一点钱,二姑没有工作过,没有同事,房子是新换没几年,连邻居都陌生,我很难想象,二姑每天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妈说,前段时间二姑来过电话,说那个领养的表妹眼睛出了问题需要手术,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
小姑姑
小姑姑年轻时像个假小子,扒墙头,偷青枣,下河摸蛙,上房揭瓦,淘气得很,因为是最小的孩子,爷爷奶奶最宠她,家里的活计都不让她干,我还记得老妈对此很有意见。小姑姑活泼开朗,邻居的一群女孩子每天晚上都来我家玩,和小姑姑挤在厢房的炕上说笑打闹,我老是眼馋,总想挤进去跟她们玩,又怕她们捉弄我,矛盾纠结的心情现在还记得哈哈!
小姑姑的婚事极其简单,一次搞定!第一次媒人上门给小姑姑提亲,说的是同村的一个年轻后生,小眉小眼,膀大腰圆,奶奶看不上,说太丑,可奈何不得人家小姑姑愿意!亲事就成了,记得姑父来我家,一开始扭扭捏捏,我妈和一群嫂子们还捉弄人家,把姑父的手电偷偷别到我腰上,逗得姑父脸红脖子粗的。
小姑姑结婚是典型的当时农村人的喜事风俗,先要换礼物,小姑姑有了手表,然后逛庙会,小姑姑穿上了好看的花衣服,逢年过节,姑父都来叫小姑姑去他家吃饭,回来还会带回一篮子好吃的,我可跟着大快朵颐。说着说着婚事就临近了,花帐子搭在当街,拖拉机开到门口,姑姑高高兴兴地嫁了,一点都不像其他姑娘矜持着哭两声,或者三叫两叫不出门。回门的时候,姑父被一群亲戚抹得满脸是灰,灌得东倒西歪,最后扒墙头逃跑,大家都说真有小姑姑风范。
结婚以后,小姑姑和姑父白天辛苦下地,晚上积极造孩子,四年生了三个孩子,老爸说小姑姑爱吃花生,所以就花着生,男孩女孩男孩,真是遂了小姑父家多子多福的愿望。在当时赶上计划生育,三个孩子属于严重超生,村里要罚钱,没有钱就拿家里的值钱物件抵数,小姑姑结婚时的洗衣机、自行车都被装上了村里的大卡车,最后还不够,小姑父还和其他一群超生的人一起被大卡车拉到乡里进行批评教育;乡里管计划生育的问小姑父为什么生这么多,小姑父答:夜长且黑,闲着也是闲着。让人哑然。设想如果不是政策限得紧,姑姑还不知会生多少个呢。
小姑父生性随和,对人热情大方讲义气,有一大帮哥们,家里就是一个小型集会场所,每天早上一开门就有人来串门,晚上很晚还有一帮人在高谈阔论,姑父爱喝两口,打打麻将,这更得其所哉,一群酒友,一群牌友,一群不知道什么原因经常赖着不走的损友。小姑姑家成了牌局,更是一天到晚人来不断,人们饿了就自己去厨房找东西吃,困了就自己找个地方睡,俨然成了公共场所。小姑姑家的三个孩子深得真传,小小年纪就能砌长城,每个人呼朋引伴一大群。
小姑父的朋友去外地做生意,把家交托给姑姑、姑父照顾,后来又拉姑父入伙,让姑父在家里收购水果,他们在外地销售,小赚一笔就大摆筵席,喝酒吹牛,后来又赔了,朋友跑得不见踪影,小姑姑和姑父大吵大闹,一个人玩失踪,吓得我们全家大半夜到处去找,最后在大姑的坟前找到了她,老爸哭笑不得,押着她回家。后来姑父的朋友回来了,没钱,就把家里的电视冰箱摩托车DVD都送给姑父,小姑得了一堆二手电器和流行歌曲二人转京剧梆子光碟,家里又成了免费的卡拉ok。
小姑从小就爱唱,现在有了光盘学习,水平更见长进,于是乎一帮票友啸聚小院,吹拉弹唱,不亦乐乎,小姑成了他们这个业余河北梆子剧团的台柱子,还唱出了名,村里给他们在村委会单独布置了一间文艺活动室,出钱置办了服装乐器行头,一到重要节日或者领导检查,他们就装扮登场耍起来,邻村的有什么婚丧喜事,也有闻名来请的,小姑姑过了表演的瘾还能有吃有钱拿,得意起来。这个时候姑父又不干了,坚决表示不同意姑姑唱戏,说是给他丢人,他还鼓动孩子们一起抗议,小姑姑只得收敛,大肆折腾改为偷偷摸摸地耍耍。
现在,小姑的三个孩子都长大了,两个已经结婚,小儿子还在身边,也工作了。小姑、小姑父变得更忙,以前下地干活公公婆婆和孩子都能帮忙,现在公婆老了需要照顾,小孙子也出生了,小姑唱戏,小姑父喝酒的机会也少了,牌局也早就解散了。虽然生活很累很苦,物质生活也不宽裕,可他俩的精神生活还是过得风生水起活色生香呢。
这就是我的两个姑妈,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我有时想,到底哪种人生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