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武陵春》
2010-12-1 11:24:33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阳光悄无声息的移来,暖洋洋地洒在我的身上,身旁的水仙正默默地吐露着芬芳。手捧一杯绿茶,将整个身子蜷在一个老式的大藤椅里,干净的长发自然地披散开来,任由细碎的阳光在发梢欢快的舞蹈。
这是一个难得的的休闲的午后,在冬日的暖阳里,我静读一本《宋词赏析》,微微泛黄的纸页,浸染着墨香,手指缓缓地翻动书页,心也随着这些曼妙的文字一点点婉约起来。
目光不由自主在第一百三十三页停住了,书页上显示:李清照《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记得初读这首诗时,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时候,对文字中所承载的悲苦,根本不屑一顾。觉得生活如此明媚,哪有那么多的泪可以流?当时光走过十几年的沧桑风雨,经历了生活中太多的痛苦与无奈,再次读到这首诗,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首《武陵春》是清照一一三五年避难(金兵入侵,都城汴京沦陷)浙江金华时所作。当时她已五十三岁,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也散失了,国破家亡,百病缠身,流离失所,飘泊异乡,无依无靠,所有的悲苦都蕴含在这短短的四十九个汉字中了。
一直喜欢李清照的词,喜欢她文字中不能轻易言说的悲愁。也曾读过她许多早期的作品。虽然篇篇都在诉说自己的愁怀,如“生怕别离苦,多少事,欲说还休。”但此愁非佊愁,前者是生离之愁,是暂时之愁,是个人之愁;后者是死别之愁,是永恒之愁,是个人遭遇与家国兴亡交织之愁,深浅自别,读来更让人感慨万千。
狂风催花,花片纷飞,落红如雨,已为不堪,但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马践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在这样一个风狂花尽,一片凄清的日子里,日色已高,慵人虽起,但头犹未梳,不是不想梳,只是梳了,又与何人看?呆坐室内,回想去事经年,与相爱的人相守相伴的美好时光,恍然犹如昨昔。突感这岁月如此冷漠无情,昨日风景犹在,人却已经远逝,国已破,家已亡,一颗无依的灵魂孤独的漂泊在这人世间,无尽的遗恨,无尽的相思,无尽的痛苦,更与何人说?又该从何说起?口未张,泪已先流。
忧怀难遣,无处能诉,但又不得不诉,那就寄情山水吧。本就是喜欢游山玩水之人,早年在南京时,“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觅诗。”冬天尚且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何况满怀的凄楚之情,须借游览以排遣。听说金华的著名景区双溪春色诱人,不如就去那里泛舟以遣忧怀吧,可这国恨家仇,太大太大的痛苦,太深太深的哀愁,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又岂是一叶扁舟所能承载?所以听说了,动念了,结果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
突然想起了李后主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愁:“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愁,只是以愁之多来比水之多而已。而清照却将愁搬上了船,那愁便有了重量,它不但可以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清照,清照,这个奇女子,不食人间烟火的佳人,就这样穿越几千年的风雨,在这样一个美好惬意的午后,搅乱了我平静的心湖,让我的心随着她的悲戚而悲戚,随着她的忧伤而忧伤,让我在这一方静谧的阳光里,突然无语凝噎。恍惚中,我仿佛看见一个发髻高挽,身着素色衣裙,眼神幽怨的佳人,撑一顶油纸伞,从烟雨迷蒙的宋朝向我款款走来,仿佛又听见她轻声低吟:“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