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尖:哇欧啊天地娘
2011-6-23 14:12:42 来源:毛尖的博客 我要评论()
到美国一年,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乏味。本来,在中国,坐一趟公交车,听司机哥和售票姐说说话,马上就接了地气。一边呢,后座的两位大妈一定在以甜蜜的方式控诉自己的老公。“介热个天,死人帮我买件羊绒衫!”“羊绒衫总还好穿穿,倷阿哥海南岛出差,买串珍珠项链回来,当我小姑娘来。”
羊绒衫大妈和珍珠项链大妈会一直比下去,如果时间足够,你会知道她们这辈子所有的甜蜜。
下公车,上地铁,地铁里乘客的平均年龄要比公车小。一女一男,站在门边。
女问:为什么不想交往了。
男答:因为我爱上了寂寞。
这个时候,你要控制住情绪,因为接下来的台词会越来越“清新”。感谢上帝,我多么喜欢公交里的这些对话,有时叫你热血沸腾,有时让人起鸡皮疙瘩。但是,波士顿的公交里,没有人说话,安静得跟追悼会似的,搞得我每次在车里接电话,朋友总是问:你在上课啊?
上课?上课还比公交热闹点。在波士顿住了快一年,虽然大家见面都貌似热乎,年纪稍大点的,还把Honey挂嘴上,像我刚到哈佛那会,有一次感冒去诊所,老护士上来一声暖洋洋的Honey,简直好了我一半的病。但是,Honey长Honey短地一年下来,我听来听去,波士顿的日常对话,还就是天气冷天气好冷天气真冷。这个,反映的基本就是美国东岸的风土人情。
换句话说,在美东生活,有一百的词汇量就够了,因为这里的语言升级速度比缓慢还慢。我住在和剑桥相邻的贝尔蒙,经常去所谓的市中心的一个快餐店吃饭,遇到一张桌子吃的,有时也打招呼,几乎没有一次例外,笑容满面的胖大叔都会很热情地说:哇,从中国来!十年前,我在波士顿,遇到过的胖大叔们也都是这种语气:啊,从中国来!
一百年不变的哇欧啊,每次听到,我就控制不住政治很不正确地想:土人!天地良心,我们来美国前,Q宝的小朋友来看他,问道:“你到了美国,会看到奥巴马吗?”Q宝:“会,我会去参观白宫。”
可是在美国,政治交给精英,娱乐交给明星,老百姓只要学会感叹词就够了,一般情况下,打开电视,你听到最多的就是感叹词:哇!欧!啊!天!地!娘!还有就是:上帝!操蛋!鸡和鸭!久而久之,就像吃惯了汉堡,也就不会去想松露,如果靠感叹词就能生活,那还需要掌握那么多新名词吗?
好在呢,咱们草根的语言总在岁月里生长,你听听,同样说天气冷,街角的男女怎么对话——
男:我在寒风里溜溜等了一个多小时了!
女:那又怎么着?上回你跟二子他们去三里屯喝酒,我还在门口杵了仨多钟头呢!冻得我一脑袋的冰碴儿,跟水晶灯似的。
男:仨钟头,你活该!说起这事我就来气,我说你是学什么专业的?旁的本事没有,盯、关、跟的道行您倒是挺深,还一脑袋的冰碴水晶,我呸!不就是些冻成固体的鼻涕泡嘛……
所以,对咱中国人来说,坚持草根性,就是坚持文化的先进性。为此,这一年我养成了早起头件事:微博。比如今早微博,记住三条。一是略萨到中国,出版和媒体闹了不开心,因为有些采访到了,有些没采访上。二是《百年孤独》前20回有高人改了章回体,比如第一回叫“吉普赛神人示异宝,马孔多新村显生机”,第二回是“由爱生怖长子出走,从父炼金次男入迷”。第三条,男小三婚礼抢走新郎,很多跟帖欢呼说:我又相信爱情了。
又相信了!当然还是不相信,就像最近上海国际电影节竟然出现通宵排队,那不是电影迎来春天,它是真人动漫《明日之丈》的场子,一个山下智久比电影节的全部片单还吸引眼球。都知道,电影发展到今天,早4D了,电影院里2D,电影院外2D,更兼中国诗学崇尚功夫在诗外,所以银幕外的这个2D还更要紧些,比如《白蛇传说》宣传会要给记者发iPad。所谓弱智儿童欢乐多,低级电影票房好,大抵是这个原理。
同理呢,略萨在媒体造成的紧张绝对不会让他的书卖得紧张,而《百年孤独》变成章回体也不过是高手技痒,类似“一枝红杏出墙来”成为千古绝配。文学大师和大师之作,还能进入媒体,说到底,是媒体赏饭,嘿嘿,对于这个时代,就算唐僧亲自化缘到《白蛇传说》门口,他手上没有媒体,也绝对领不到一个iPad。
没有iPad,西天还是要去。满纸荒唐言里,我们靠谁指引?上海国际电影节,虽然口碑一直不是特别好,但这些年的努力还是有目共睹,那么多电影,早报说这个好看,晚报说那个值得,到底谁更靠谱些?
感谢民间影评人,我们终于有了草根的权威。本次国际电影节,在妖灵妖和木卫二等著名民间影评人的努力下,他们以民间行动的方式给历年不受重视的竞赛单元片子打分,比如,木卫二等16人一起观看了贾樟柯监制韩杰导演的《Hello!树先生》,然后集体打出6.8分,并且公布在网络上。这个6.8分虽然只是个分数,但是,它比媒体大写特写的主演自称“我的表演超乎想象”真实多多。此外,这批草根权威凭着网络,在豆瓣发起的上海电影节同城讨论帖,也非常有效地为无数影迷在4D世界里作出了最接近真理的指引。
很多年前,《大众电影》指导我们看片,后来是《文汇电影》,后来是《看电影》、《新电影》,这些年,是草根影评人。常常,在影城大大小小的放映厅里,看到从南京赶来的著名影评人卫西谛,我就会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而基本上,在出门去看一部电影之前,我也习惯了先上网搜一下这些民间影评人是否发过贴,看看图宾根木匠说了什么,看看大旗虎皮说了什么,对他们的打分,我们可以重新启用“相信”这个词。
当然,在一个影评人根本不受重视的年代,这样的民间行动依然包含着自娱自乐的意思。我现在还记得有一次一个制片给我打电话,让我为某电视剧写点什么,我说:我不喜欢你那连续剧。制片没有一丁点不高兴,热情鼓励:“那你就骂,咱不怕骂。”放下电话,我都没力气骂TMD,皇天后土,影评人连专业哭丧还不如啊。
不过,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草根打分行动,让我看到,也许,凭着浩浩荡荡的哭丧队伍,民间影评人会让大腕俱乐部看到,我们竖起的中指,代表了人民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