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制度与理论研究中心(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日前撰文指出,在中国,养老金就是引发债务危机的最后一个诱因。截至2010年底,中国个人账户记账额1.9万亿元,其中做实账户仅2039亿元,有1.7万亿元的缺口。
世界银行公布的一份报告中更预期,“如按照目前的制度及模式,2001年到2075年间,中国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
不管是郑秉文的观点,还是世界银行的预测,都告诉我们一个基本事实,由于中国老龄化程度已进一步加剧,在现有社保制度框架下,要确保2020年每个退休者都能领取养老金,以替代率(即领取养老金占该年社会平均工资的比重)52.4%计算,上述两大养老金计划的支付缺口都会持续增加。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城镇人口超过了6.6亿人,而现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仅为2.6亿人,农村新农保的覆盖面则更低,仅为1.43亿人左右。一旦养老保险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其承受的支付压力将越来越大,同时,养老金缺口也会愈加严重。
当然,官方对养老金存在巨大缺口不予认同。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新闻发布会上称,2011年中国养老金收入大约为1.3万亿元,支出约为1.2万亿元,略有结余。但他也承认,去年财政对职工养老金的补助大约为1800亿元,如果扣除财政补助,有13个省有缺口。
其实,官方回避养老金巨大缺口并非上策。中国养老金问题,既有该制度本身的原因,也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结果。由于中国的养老金制度是从计划体制的“低工资高福利”脱胎而来,个人账户在建立之初,是没有资金的,这些人退休后发放的养老金只得挪用后来者交纳的养老金,这就形成了养老金的缺口和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
说白了,就是年轻一代交了钱给老年一代用,那么就必须找到更多的年轻人,整套社会保障体系才能维持下去,否则就会崩溃。但现在的问题是,由于人口政策的原因,交钱的年轻人将越来越少,而用钱的老年人却越来越多。
究其原因,是目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没有顶层设计和长期测算,相关部门置制度长期可持续性于不顾,把社保制度看得太简单,认为只要能发退休金就行了,不管未来的风险。这是目前最大的问题。因为我们目前社保的覆盖面还比较小,随着覆盖范围的扩大,新纳入体系的都是年轻人,他们现在只缴纳不用支付,现金流还可以,但以后就难说了。
事实上,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天生就带有缺陷。但由于养老金缺口一直在不断扩大,有限的财政补贴无法跟上其扩张速度。如今,财政补贴养老基金的力度,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其一,地方财政面临债务危机;其二,随着人口红利拐点来临,经济和税收高增长恐将结束。
为弥补养老金缺口,扭转养老金入不敷出的趋势,更有人乱开药方:即通过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来取得投资收益,使养老金增值。目前一些市场人士也持如此看法,主张社保基金投资股市。但既然是投资,也就存在亏损的可能。
要想打消公众对养老金问题的焦虑,逐渐缩小养老金的巨大缺口,政府应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加大国有资产对养老金的支持力度。这也是全世界的通行做法。尽管目前通过国有股转持、国企上交红利来补充社保,但目前所做的远远不够,例如2011年央企利润仅有0.4%补充社保,与一些国企获得的巨额利润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应进一步上调国企上缴利润比例,并从这些利润中拿出至少10%补充养老基金。
另一方面财政还需加大对养老金的投入力度。2010年,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954亿元,但也占全国财政支出的2.2%。目前德国的退休金占GDP的10.3%,美国养老金占GDP的9.4%,日本养老金占GDP的20%以上,而中国养老金只占GDP的4.3%。 这种局面应当改变,将养老金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例由2.2%提升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