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要闻 >> 热点新闻 >> 头条 >> 正文
让阳光普照政治空间
2012-3-19 12:36: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我要评论(

    随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最后一次两会后答记者问的结束,本次两会落下帷幕。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场政治的盛宴之后,不管是喧嚣中带着凝重的过程,还是平静中带着苍凉的结束,也不管收获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果实,抑或留下一些缺憾的遗憾,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必将是一次重要的两会,它在2012年这一个重要的年份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预示着中国又再一次地处于十字路口,是再次改革重新出发,还是固守原地或者掉头?何去何从,令所有人都隐隐约约地感到忧虑,但却也让人无限期冀,毕竟历史的潮流与人民的意愿,这是任何力量所阻挡不住的。

 

    当然,这些都显得有些流于宏大叙事了。其实就本次两会而言,在各类应有的提案与议题之外,在花絮花边新闻之余,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思考的,比如一些代表提出的“两会议程加入半天质询环节”、舆论探讨的人大与政协本身的制度缺陷如何改进,在两会之后,如何监督政府等问题。还有颇受关注的在两会过程中的各代表团的“开放日”,它所带来的持续关注与好评,让我们有了良好的契机来深思,“开放日”受赞的背后其实正是开放政治所能带给我们的必然结晶。

 

    开放日搭建舆论空间

 

    留意观察两会的读者都会发现,在两会的常规新闻发布会之外,各省份代表团的开放日,都会极受媒体关注,成为重头戏之一。不负众望的是,在开放日这样的场合上,往往能够真正地实现“开放”的本意,不仅场面火爆,与媒体互动的问答更是火爆,比如重庆代表团全团会议,也即对中外媒体的开放日,因限制媒体人数,遭“围堵”。广东代表团开放日上,中外媒体直奔乌坎等广受关注的问题,而在现场汪洋妙语解答了乌坎问题,同时还精辟地谈论“改革”要点,中外媒体连呼“有收获、有惊喜”。海南代表团开放日,媒体聚焦三亚宰客问题,而且代表团还表示“敏感问题”放开谈。其他省份代表团开放日,同样都是场面火爆。

 

    为什么媒体与民众对于开放日如此重视,而且在与代表委员们问答中很容易擦出语言与思想的火花,吸引全球目光?究其根源,或许正是因为在寻常日子,媒体几乎没有这样的机会,能够直接面对包括省委书记、省长在内的众多代表委员,就算有机会了,也不能有如此宽松的机会,抛出各种尖锐的问题,再退一步,就算问了也是含糊其辞敷衍了事。也就是说,正是借助两会这个平台,双方才能够较为良好地搭建一个舆论空间。

 

    可是,这显然是不够的。近些年来,随着公民意识的增强,民众对于政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几十年前,陈独秀就著文《谈政治》说:“在现实社会中,谈政治也罢,不谈也罢,谁都逃离不了政治,除非躲在深山人迹绝对不到的地方,政治总会寻着你的。”而且在这么多年的社会发展中,人们也越来越切身地感受到,政治关涉到每一个公民生命、财产与自由,每个人(哪怕是那些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的罪犯)在政治面前,不管是所谓的左派、右派还是打酱油的“蛋黄派”,不管自由主义者、民族主义、无政府主义者……还是围观的“没有主意者”,政治都如影随形无法躲避。更何况,正如先哲亚里士多德说的,人是政治的动物;孙中山也说,政就是众人之事。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政治,就是一种本该有的政治回归现象。而此时,政府就应该积极有效及时地建立起一个保障政治信息畅通渠道,让政治成为民众之事,让更多的人不仅仅只能关注政治,更能接近政治、参与政治。

 

    中国还需要政治祛魅

 

    从1949年到如今,中国政治的现代变迁,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任剑涛概况的,从总体上讲,在外在形式上经历了一个从疏离政治到回归政治的过程,而在内在构成上则经历了从革命政治到发展政治的变化。这中间显现了三个重要的演变截面:中国政治从解放政治发展到了生活政治,从街头政治演变到了书斋政治,从权力政治进步到了权利政治。正是这些变化,使人们从疏离革命政治变化为回归发展政治。

 

    如此,街头巷议早已不能满足民众对于政治的关注,也因此才有了各种形式问政,“我有问题问总理”“我给代表委员提议案”,或者直接在微博等网络上晒出或提交自己的提案,让代表委员们关注与代为提案,两会在会场之外,并比会场之内来得更热闹、有看头。这或许就很好地验证了林语堂先生在《中国人的国民性》文中所说的,“在历史上,我们也可证明中国人明哲保身莫谈国事决非天性”。

 

    尽管如此,当下政治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它对于大多数的民众来说,还是充满神秘色彩,深不可测。各种有关官场的坊间消息,从这个餐桌流窜到另一个餐桌,成为中国民众特别是男性民众共同的“下酒菜”。而对于身处政治场中的人来说,不仅在知情度上相差无几,而且在日常中,由于这种神秘化的存在,使得他们不得不更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出言谨慎,唯恐自己一言有失被卷入到这种神秘漩涡之中。由此也可以看出,当下中国的政治,必须去神秘化,让政治祛魅。

 

    一般意义上,“祛魅”是指对于科学和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名文《以学术为业》中,集中论述了“祛魅”问题。按照韦伯的说法,现代社会是一个日渐“祛魅”的社会,经历了宗教神权社会向世俗社会的现代型转型。他说,理智化和理性化的增进,含有这样的知识或信念:“只要人们想知道,他任何时候都能够知道,从原则上说,再也没有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划掌握一切,这就意味着为世界祛魅。人们不必再像相信这种神秘力量存在的野蛮人一样,为了控制或祈求神灵而求助于魔法。技术和计算在发挥着这样的功效,而这比任何其他事情更明确地意味着理智化。”而与此相伴以及传承发展的则是政治的祛魅,贵族统治、等级秩序和血缘(世袭)政治等政治形式的合法性已经被民选政治剥去,民主(包括间接民主与直接民主)已经成为毫无争议的世界政治形式。而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来说,虽然早已完成了神性的祛魅,也实现了代议制民主,但政治的祛魅似乎并没有实现。

 

    所以,我们才需要政治更加开放,让阳光照耀到政治场域的每一个角落,不能再有那么多的“敏感”问题,不应让政治场域里的问题与事件神秘莫测、令人犹如雾里看花,然后任凭猜测与流言横生。

 

    摒弃“后台运作模式”

 

    客观地说,现在中国的政治问题,还存在另外一个比较严重的现象,就是解决很多问题时都容易存在“政治化”的思维倾向,不仅容易把民生问题、法律问题政治化(体现为规模庞大的维稳),有时还把道德问题政治化(如近年来各地掀起的官员孝道考核浪潮),却很少把政治问题法律化,纳入到有法可依的轨道当中,而非宽泛地把问题拖进政治解决途径当中。

 

    不难想象,一个问题一旦被政治化了,会面临怎样的处境:无章可循充满变数、博弈激烈暗花四溅。此时,公众缺乏必要的知情权,就更谈不上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了。这样的政治化过程,我们可以将之比拟为政治的“后台操作模式”,犹如电脑上那些看不见,却时刻运行的软件一样。很显然,在这个民意苏醒、政治祛魅的时代,这种政治“后台操作模式”早已不合时宜。而法律化就是将问题从后台搬到台面上,变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问题能够以开放公开的形态呈现于世人。

 

    因此,结合在“开放日”上各个代表团的表现及其与媒体的互动所产生的效应来看,文明健康的政治作风,必须要有更多的“开放日”,以及“开放日”上那种开放的胸襟和直面问题的勇气,各方都能够开诚布公,心平气和地坦诚交流,没有“敏感”问题,不要自设雷区与禁区,做到堂堂正正地开放,关键人物和主要领导成员直面各种尖锐问题,直面质疑,给公众一个清晰有力、货真价实的回答。

 

    两会结束了,现在回头看去,“开放日”的意义不仅对于民众,对于各个代表团来说,同样也是十分显著的,相信他们都能从这样的“开放日”上感受到了开放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的好处,因为它不仅能够了解民众最想获知的信息与动态,还一个非常好的以正视听的好渠道。因此,建立一个类似的开放式信息沟通模式无疑是很有必要的,这种“开放日”,其实是政治文明开放的应有之义,应该成为政府与舆论、民众面对面的信息沟通常规模式,不再只是一年一度的节日,而应是月月有天天有的“开放日”,不仅对媒体开放,更对民众开放,让民众能够从这种开放中,获得了应有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真正地落实“创造条件让人民提出意见批评政府”,真正让政治成为众人之事,从而推动政治民主化,提升政治文明。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