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我们该如何说话
2012-9-17 10:30:33 来源:生活周刊 我要评论()
因为收入了宅男、蚁族、酒驾等新词,并增添了奴、雷等词条的义项,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一经推出就引发热议,且至今未绝。“现汉”是对我们身处的“话语世界”的归纳总结。这十年来,网络语言兴起,与现实语言形成鲜明对比,甚至变成了两个分裂的世界。然而随着网络与生活的融合,虚拟和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两套语言已难以区分。由此揭示出更深刻的主题:今天,我们能否听得懂话语、又应该如何说话?
网络语言兴起,从70后开始
偶,酱紫,美眉,伊妹儿……
十多年前,君天在一个名叫榕树下的网站灌水、投稿、跟帖,玩得不亦乐乎。在他印象里,许多后来在各个论坛流行的网络用语,就出自他们这帮“大虾”有意无意的发明创造。例如,把“我”叫做“偶”、“东西”叫做“东东”,“再见”叫做“88”,“这样子”叫做“酱紫”。他们还喜欢说倒装句,“……的说”“……先”“……拜托”,等等。
2001年,君天担任榕树下“侠客山庄”的斑竹(版主),并创作了奇幻武侠《天下无双》。差不多同时,今何在的《悟空传》、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也迅速传播,进一步塑造了网络语言。当然,最火的首推台湾蔡智恒,实际上,大陆的网络写作先行者,包括上述几人,无不受《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启示。其典型风格如下——
“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我有一千万吗?没有,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我有翅膀吗?没有,所以我也没办法飞。把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爱情的火。整个太平洋的水全部倒得出吗?不行,所以我并不爱你。”
随着这种带有周星驰味、又别具个性的语言疯转,痞子蔡和轻舞飞扬成“网恋”经典,“红斑狼疮”成网友最痛恨的病,美眉、恐龙、青蛙等“术语”快速融入网络用语。至于伊妹儿之类,则毫无阻碍地直接被日常用语所吸纳。
值得一提的是,君天、今何在、安妮宝贝都为70后,蔡智恒则生于1969年,都是最早一批“网虫”。年龄和机缘,使他们率先进入这个崭新的话语世界,并留下自己的痕迹。
有人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现象。21世纪初,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顾晓鸣提出了“网话文”概念,特指网络新潮语言,与年轻人的语言紧密相连,进而影响到日常生活。据顾晓鸣观察,我们早已进入“网话文”时代,“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传播现象。人类表达方式的变迁,是跟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
多年后君天在上海作协教小孩子写作,发现80后、90后已经是上网主力军,“现在是由他们主导了。”而像“火星文”之类,连君天他们都难以完全接受和理解。看来,十多年的光阴足够又一次更新话语世界了。
两套话语,两个世界
沙发,弓虽,给力、雷人……
如今没多少人会记得“网话文”的提法,甚至“网络文学”也不再显得特别。原因很简单,当网络彻底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到处都能搜到WiFi,还有什么必要突出这个字眼呢?
不过起初,主流社会对此是有所排斥的。早在2000年,上海、北京等媒体就开始讨论“网络语言对汉语的侵害”。有语文教师表示,学生作文频繁使用“哇塞”“酱紫”“BT”“PF”等词汇,令他们不知所云。偷看子女日记的家长,对小孩的“天书”更是异常恼火。
相映成趣的,天涯和猫扑曾于2004年发起“年度十大网络流行用语”,除了“做人要厚道”“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来自影视剧,其他如顶、沙发、弓虽、潜水等虽是汉字,在网络上使用时内涵却大相径庭,以至于有人感叹“超半数不知所云”。
“那时候的网民以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居多,他们刻意想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那一面,而语言,是最直观、最方便的表现形式。你看不懂就对了。”顾晓鸣分析。可以想象,彼时,一个不怎么上网的人如果去各大论坛逛一圈,必定会觉得,网络和现实有两套话语,分处两个世界,截然不同、难以沟通。
在《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标准上,“两个世界”的区别一度体现得十分鲜明。“现汉”第一版诞生于1978年,5年后出修订版,恰逢改革开放初期,新事物、新词汇不断涌现,但编纂者反应偏慢,调整较少。2002年、2005年第四、五版相继面世,正是网络语言冲击力抬头的阶段,编纂者仍未紧跟步伐,仅收入了网民、伊妹儿、亲和力等不算新词的词条。
“我们的修订原则是:植根学术,跟进时代,贯彻规范,系统稳妥。”著名语言学家、多次参与和主持“现汉”编纂工作的江蓝生,给出了官方层面的标准。“对一些没有定性、尚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新词语、新用法,我们的收录宁可滞后,也不超前。可改可不改的,暂时不改;可上可不上的,暂时不上。”
网民可管不了那么多,21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后,网络语言日益发达,尤其在微博、网购崛起后。雷人、给力、悲催、杯具、XX帝、亲、包邮、秒杀、宅男等词层出不穷;还诞生了诸多“体”,如梨花体、淘宝体、凡客体、高晓松体……网民的创造发挥,印证了语言学界流行的一句名言:“语法永远是生活语言的跟屁虫。”
网络照进现实,傻傻分不清楚
新中年,微博控,逃离北上广,吊丝……
微博、网购还产生了另一个效应。如果说,此前的话语世界被分成了现实和网络这两个世界,那么,它们的出现则让两者“合体”。用《头脑风暴》主持人袁岳的话说:“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两分法是老一代的发明,应该被“线上”和“线下”所取代。
身为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对90后做过详细调查,还写了《我们,90后》一书。他发现,近六成大学生,在线下没有一个说得上话的朋友,相反,在线上有二十来个。他们较少去百货商店,衣服、饰品多数通过网店购买。网游伴随着其成长。“对他们而言,网络不仅不是虚拟的,而且是最实在的。”既然90后的话语世界是统一的,他们在作文中用“火星文”也自然而然,反倒是老师和家长大惊小怪,因为后者的话语世界依旧分裂。
但这种分裂并非不可弥合,并且现实中正在弥合。香港文化人马家辉做过一个颇有意思的观察:尽管“微博控”以年轻人居多,但中年人的影响力不可忽视,特别是以任志强、许小年、李开复、于建嵘等学者、企业家为主。马家辉统称为“新中年”。
为什么新中年人会拥有势力呢?马家辉分析,微博有四大功能:交换资讯、放大情绪、动员和沟通,而中年人有资源,包括时间、金钱、人脉和故事,“一旦他们上微博,把整个资讯平台拉开、把情绪爆发出来,就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这些功能。这是年轻人所缺乏的。”
网络和生活结合得如此紧密,陌生人社会速度迈向熟人社会,于是,语言也不再刻意区分网络版和现实版。
2010年“涨”字位居“年度汉字”之首,其大背景,正是当年的物价上涨,“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你涨”等说法也不胫而走。2011年则成为“文体年”,蓝精灵体、秋裤体、颈椎体、TVB体火爆一时。由蓝精灵体衍生出的会计版、HR版等等,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职场人的黑色幽默。“我爸是李刚”“逃离北上广”等吐槽,更是直戳现实的要害。
今年大行其道的则是三种青年、吊丝、细软跑,加之流行多时的压力山大、悲催、杯具等词,所谓“网络语言”和“现实语言”之间已傻傻分不清楚——PM2.5到底是从网络还是从现实火起来的,真的很重要吗?
流行语的发展途径只能有两种,一是消失,即在使用中被淘汰;二是被接纳,进入一般词汇。
——语言学家劲松
微访谈:刘大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当代修辞学》杂志主编
生活周刊:现在的趋势是网络语言和现实语言相融合,难分难解,有人认为这是对汉语的侵害。您觉得呢?
刘大为:把现实语言和网络语言做二元划分本身是个伪命题,我认为用“正式用语”和“非正式用语”更贴切。网民有情绪需要表达,用游戏的方式消费语言、寻求快感,以及表达审美态度,这种状态由来已久。而大众传媒为了亲和力,使用非正式用语,推动其进入词典,也很正常。像《人民日报》就用了“给力”一词。不过这毕竟是非正式的,和正式用语还是有区别的,是不是收入词典,主要看通用性和生命力,这也是社会所认可的。
生活周刊:那您怎么看网络用语大量出现在正式的文章中,特别是年轻人?
刘大为:民众对社会的关注,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网络。那么你写文章,必然会使用网络语言,不然怎么指向特定的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感受呢?关键不在用了几个网络词语,而在于用什么态度。你纯粹基于游戏心态当然可以,但这大概写不出具有社会意义的深刻的文章。所以,没必要强行规定,态度最重要,用一些网络词语很正常。
预测
囧:作为窘迫、尴尬等词的代名词,“囧”已经流行很多年了,完全渗透到日常话语中。令人稍感意外的是,第六版现汉延续了“光明、明亮”的解释,并未收入这个新义项。不过,如果人们继续使用下去,下一版增添新义项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枚:现汉的解释依旧是“多用于形体小的东西”,但“一枚女子”“一枚胖子”“一枚文艺青年”等说法早就不稀奇了,词典编纂者不妨考虑扩大其用途。
吐槽:《咬文嚼字》编辑部列为2011年度十大流行语,定义为:“给人难堪、抬扛、掀老底、拆台,多用于嘲笑、讥讽、抱怨,甚至谩骂。”用法主要有两种:揭人家老底——批评别人;揭自己老底——表述心声。今年吐槽流行依然,且有成为口头禅的趋势。可以想见,它极有可能列入下一版现汉。
毒舌:毒舌评委、毒舌女、毒舌男……那么多词汇飘荡在中华大地上,词典编纂者,你们好意思不收入吗?
剩男、剩女:这两个词第六版现汉视而不见,修订本负责人江蓝生解释:“对于因种种原因不能够及时结婚的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把他们说成‘剩男’、‘剩女’,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不够尊重人的,所以我们不收。”人道关怀可以理解,然而循此逻辑,新版现汉为何又收入了同样含贬义的房奴、车奴呢?人家沦为奴,也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的啊!
吊丝:鉴于该词不雅,或许永远无望被收入现汉。但这丝毫不会减弱其流行程度,而且看趋势,大有汇入日常话语的势头。与其同样命运的,还有高富帅、白富美等词。
变迁
《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正式出版,至第六版已经作了5次修订,迄今已印刷400多次,发行5000万册。
第一次修订(1983年),收录条目56000条。总的说来,第二版和第一版相比差别并不大,去掉了一些“文革”期间的语言和词汇。
第二次修订(1996年),这段时间正好处于改革开放初、中期,反映新事物的新词语、新词义也相应迅速增长。修订后收录条目60000条。
第三次修订(2002年),2002年的第四版又叫增补本,收录条目61000条,增加了1200多个新词语。
第四次修订(2005年),第五版共收录条目65000多条。
第五次修订(2012年),共收录条目69000条,并按照语言文字规范,对一些词语做了统一的修订,配合注释增加了近百幅古代器物方面的插图。
网络语言兴起,从70后开始
偶,酱紫,美眉,伊妹儿……
十多年前,君天在一个名叫榕树下的网站灌水、投稿、跟帖,玩得不亦乐乎。在他印象里,许多后来在各个论坛流行的网络用语,就出自他们这帮“大虾”有意无意的发明创造。例如,把“我”叫做“偶”、“东西”叫做“东东”,“再见”叫做“88”,“这样子”叫做“酱紫”。他们还喜欢说倒装句,“……的说”“……先”“……拜托”,等等。
2001年,君天担任榕树下“侠客山庄”的斑竹(版主),并创作了奇幻武侠《天下无双》。差不多同时,今何在的《悟空传》、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也迅速传播,进一步塑造了网络语言。当然,最火的首推台湾蔡智恒,实际上,大陆的网络写作先行者,包括上述几人,无不受《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启示。其典型风格如下——
“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我有一千万吗?没有,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我有翅膀吗?没有,所以我也没办法飞。把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爱情的火。整个太平洋的水全部倒得出吗?不行,所以我并不爱你。”
随着这种带有周星驰味、又别具个性的语言疯转,痞子蔡和轻舞飞扬成“网恋”经典,“红斑狼疮”成网友最痛恨的病,美眉、恐龙、青蛙等“术语”快速融入网络用语。至于伊妹儿之类,则毫无阻碍地直接被日常用语所吸纳。
值得一提的是,君天、今何在、安妮宝贝都为70后,蔡智恒则生于1969年,都是最早一批“网虫”。年龄和机缘,使他们率先进入这个崭新的话语世界,并留下自己的痕迹。
有人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现象。21世纪初,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顾晓鸣提出了“网话文”概念,特指网络新潮语言,与年轻人的语言紧密相连,进而影响到日常生活。据顾晓鸣观察,我们早已进入“网话文”时代,“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传播现象。人类表达方式的变迁,是跟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
多年后君天在上海作协教小孩子写作,发现80后、90后已经是上网主力军,“现在是由他们主导了。”而像“火星文”之类,连君天他们都难以完全接受和理解。看来,十多年的光阴足够又一次更新话语世界了。
两套话语,两个世界
沙发,弓虽,给力、雷人……
如今没多少人会记得“网话文”的提法,甚至“网络文学”也不再显得特别。原因很简单,当网络彻底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到处都能搜到WiFi,还有什么必要突出这个字眼呢?
不过起初,主流社会对此是有所排斥的。早在2000年,上海、北京等媒体就开始讨论“网络语言对汉语的侵害”。有语文教师表示,学生作文频繁使用“哇塞”“酱紫”“BT”“PF”等词汇,令他们不知所云。偷看子女日记的家长,对小孩的“天书”更是异常恼火。
相映成趣的,天涯和猫扑曾于2004年发起“年度十大网络流行用语”,除了“做人要厚道”“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来自影视剧,其他如顶、沙发、弓虽、潜水等虽是汉字,在网络上使用时内涵却大相径庭,以至于有人感叹“超半数不知所云”。
“那时候的网民以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居多,他们刻意想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那一面,而语言,是最直观、最方便的表现形式。你看不懂就对了。”顾晓鸣分析。可以想象,彼时,一个不怎么上网的人如果去各大论坛逛一圈,必定会觉得,网络和现实有两套话语,分处两个世界,截然不同、难以沟通。
在《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标准上,“两个世界”的区别一度体现得十分鲜明。“现汉”第一版诞生于1978年,5年后出修订版,恰逢改革开放初期,新事物、新词汇不断涌现,但编纂者反应偏慢,调整较少。2002年、2005年第四、五版相继面世,正是网络语言冲击力抬头的阶段,编纂者仍未紧跟步伐,仅收入了网民、伊妹儿、亲和力等不算新词的词条。
“我们的修订原则是:植根学术,跟进时代,贯彻规范,系统稳妥。”著名语言学家、多次参与和主持“现汉”编纂工作的江蓝生,给出了官方层面的标准。“对一些没有定性、尚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新词语、新用法,我们的收录宁可滞后,也不超前。可改可不改的,暂时不改;可上可不上的,暂时不上。”
网民可管不了那么多,21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后,网络语言日益发达,尤其在微博、网购崛起后。雷人、给力、悲催、杯具、XX帝、亲、包邮、秒杀、宅男等词层出不穷;还诞生了诸多“体”,如梨花体、淘宝体、凡客体、高晓松体……网民的创造发挥,印证了语言学界流行的一句名言:“语法永远是生活语言的跟屁虫。”
网络照进现实,傻傻分不清楚
新中年,微博控,逃离北上广,吊丝……
微博、网购还产生了另一个效应。如果说,此前的话语世界被分成了现实和网络这两个世界,那么,它们的出现则让两者“合体”。用《头脑风暴》主持人袁岳的话说:“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两分法是老一代的发明,应该被“线上”和“线下”所取代。
身为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对90后做过详细调查,还写了《我们,90后》一书。他发现,近六成大学生,在线下没有一个说得上话的朋友,相反,在线上有二十来个。他们较少去百货商店,衣服、饰品多数通过网店购买。网游伴随着其成长。“对他们而言,网络不仅不是虚拟的,而且是最实在的。”既然90后的话语世界是统一的,他们在作文中用“火星文”也自然而然,反倒是老师和家长大惊小怪,因为后者的话语世界依旧分裂。
但这种分裂并非不可弥合,并且现实中正在弥合。香港文化人马家辉做过一个颇有意思的观察:尽管“微博控”以年轻人居多,但中年人的影响力不可忽视,特别是以任志强、许小年、李开复、于建嵘等学者、企业家为主。马家辉统称为“新中年”。
为什么新中年人会拥有势力呢?马家辉分析,微博有四大功能:交换资讯、放大情绪、动员和沟通,而中年人有资源,包括时间、金钱、人脉和故事,“一旦他们上微博,把整个资讯平台拉开、把情绪爆发出来,就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这些功能。这是年轻人所缺乏的。”
网络和生活结合得如此紧密,陌生人社会速度迈向熟人社会,于是,语言也不再刻意区分网络版和现实版。
2010年“涨”字位居“年度汉字”之首,其大背景,正是当年的物价上涨,“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你涨”等说法也不胫而走。2011年则成为“文体年”,蓝精灵体、秋裤体、颈椎体、TVB体火爆一时。由蓝精灵体衍生出的会计版、HR版等等,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职场人的黑色幽默。“我爸是李刚”“逃离北上广”等吐槽,更是直戳现实的要害。
今年大行其道的则是三种青年、吊丝、细软跑,加之流行多时的压力山大、悲催、杯具等词,所谓“网络语言”和“现实语言”之间已傻傻分不清楚——PM2.5到底是从网络还是从现实火起来的,真的很重要吗?
流行语的发展途径只能有两种,一是消失,即在使用中被淘汰;二是被接纳,进入一般词汇。
——语言学家劲松
微访谈:刘大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当代修辞学》杂志主编
生活周刊:现在的趋势是网络语言和现实语言相融合,难分难解,有人认为这是对汉语的侵害。您觉得呢?
刘大为:把现实语言和网络语言做二元划分本身是个伪命题,我认为用“正式用语”和“非正式用语”更贴切。网民有情绪需要表达,用游戏的方式消费语言、寻求快感,以及表达审美态度,这种状态由来已久。而大众传媒为了亲和力,使用非正式用语,推动其进入词典,也很正常。像《人民日报》就用了“给力”一词。不过这毕竟是非正式的,和正式用语还是有区别的,是不是收入词典,主要看通用性和生命力,这也是社会所认可的。
生活周刊:那您怎么看网络用语大量出现在正式的文章中,特别是年轻人?
刘大为:民众对社会的关注,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网络。那么你写文章,必然会使用网络语言,不然怎么指向特定的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感受呢?关键不在用了几个网络词语,而在于用什么态度。你纯粹基于游戏心态当然可以,但这大概写不出具有社会意义的深刻的文章。所以,没必要强行规定,态度最重要,用一些网络词语很正常。
预测
囧:作为窘迫、尴尬等词的代名词,“囧”已经流行很多年了,完全渗透到日常话语中。令人稍感意外的是,第六版现汉延续了“光明、明亮”的解释,并未收入这个新义项。不过,如果人们继续使用下去,下一版增添新义项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枚:现汉的解释依旧是“多用于形体小的东西”,但“一枚女子”“一枚胖子”“一枚文艺青年”等说法早就不稀奇了,词典编纂者不妨考虑扩大其用途。
吐槽:《咬文嚼字》编辑部列为2011年度十大流行语,定义为:“给人难堪、抬扛、掀老底、拆台,多用于嘲笑、讥讽、抱怨,甚至谩骂。”用法主要有两种:揭人家老底——批评别人;揭自己老底——表述心声。今年吐槽流行依然,且有成为口头禅的趋势。可以想见,它极有可能列入下一版现汉。
毒舌:毒舌评委、毒舌女、毒舌男……那么多词汇飘荡在中华大地上,词典编纂者,你们好意思不收入吗?
剩男、剩女:这两个词第六版现汉视而不见,修订本负责人江蓝生解释:“对于因种种原因不能够及时结婚的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把他们说成‘剩男’、‘剩女’,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不够尊重人的,所以我们不收。”人道关怀可以理解,然而循此逻辑,新版现汉为何又收入了同样含贬义的房奴、车奴呢?人家沦为奴,也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的啊!
吊丝:鉴于该词不雅,或许永远无望被收入现汉。但这丝毫不会减弱其流行程度,而且看趋势,大有汇入日常话语的势头。与其同样命运的,还有高富帅、白富美等词。
变迁
《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正式出版,至第六版已经作了5次修订,迄今已印刷400多次,发行5000万册。
第一次修订(1983年),收录条目56000条。总的说来,第二版和第一版相比差别并不大,去掉了一些“文革”期间的语言和词汇。
第二次修订(1996年),这段时间正好处于改革开放初、中期,反映新事物的新词语、新词义也相应迅速增长。修订后收录条目60000条。
第三次修订(2002年),2002年的第四版又叫增补本,收录条目61000条,增加了1200多个新词语。
第四次修订(2005年),第五版共收录条目65000多条。
第五次修订(2012年),共收录条目69000条,并按照语言文字规范,对一些词语做了统一的修订,配合注释增加了近百幅古代器物方面的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