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博客频道 >> 焦点博文 >> 正文
放下一切,寻找独立的自我
2009-8-31 10:14:10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 作者对佛教首楞严经颇有研究,自我感悟是:放下一切,寻找独立的自我。

  佛教界有“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开慧的楞严”之说,这极大的激发了我一读楞严经的兴趣。工作之余,经数月,读完首楞严经,感悟颇深。现纪录在案,以便和朋友一同分享。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正见”,也既见道,主要从理上描述心和外境的不同,并得出结论:只有把持楞严正见,即把外境和我们的心分割开来,才有可能让我们获得自由;第二部分为“修行”,描述自己对修道的认识。禅修的方法似乎更能表达自然,超脱的境界,在这部分我试图解说有关的禅修要求,并用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修行方法来解说定慧双修的概念。最后为世出世间,试图描述怎样将这些无漏智慧用于人间生活。楞严经是一部几乎将大乘佛学的重要理论都囊括其中的大乘经典,本人才识学浅,如有断章取义,盲人摸象之处,万请同修见谅。虽言有感而发,文中仍有多处引用经文,也请包涵。

  一、正见

  这部经以楞严咒去解救阿难而引起,阿难因乞食,被摩登伽女用幻术摄入淫席,将毁戒体。佛陀知阿难被淫术所困,遂遣文殊师利以神咒往护,将阿难及摩登伽女来归佛所。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悔恨自己一向多闻,未全道力,因而启请宣说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佛陀怜悯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故为开示法要。

  是啊,从无始来。妄想生灭心——识心,把我们支配得颠颠倒倒,弄得昏昏迷迷。我们一直被这世界玩弄,这世界让我们悲痛,我们悲痛;让我们欢笑,我们欢笑;让我们疯狂,我们便疯狂;我们完全被一些不实的幻像,概念所迷惑,所奴役。我们完全是一个木偶。我们莫名其妙的生活在一种重负(名,利,欲)之下,没有休息的时候,我们完全迷失了自我。

  为了彻底地破除阿难的迷思,经中描述了佛陀对阿难的七次责问,这便是有名的七处征心,八还辨见。阿难问:"如果我的心性,各有所还,为什么如来说,本元妙明真心,就无处可还呢?"佛告阿难:你现在应该小心来听我指示你,什么是无所还地。无所还地即圆满常住心地,无来无去,常住不动,就是无所还地。这个大讲堂,窗户洞然大开,故显得内外通彻。当东方日轮升起时,太阳光射入,就看见光明(光明的来源)。半夜无月光时,又是黑暗(黑暗的来源)。云雾掩蔽于天空时,又成昏暗无明之相。窗户空隙处,就有通达之相(通达的来源)。墙壁的地方,就只见壅塞不通(障碍的来源)。处在分别的地方,好像山水、花木,高低等等,就有分别心之尘缘(分别观察的来源)。顽空之处,只看见空相(空间的来源)。郁土孛之象:地气屯聚叫做郁,灰沙飞扬叫做土孛,就现昏尘不清之象(昏尘的来源)。澄霁敛气:雨后天晴叫作澄霁,尘氛收敛的时候,又能看见澄清明净之相(晴朗的来源)。阿难,你现在看见这种种的变化相:明暗、通塞、同异、清浊,这八种相这都是幻化不实,我今各还本所因处,它从什么地方来,就回到什么地方去。因无日轮便没有光明,光明是属于日轮的,故应归还日轮。暗就应该归还黑月。通达还给户窗,障碍还给墙壁,缘还给分别心,空间还给虚空,昏暗归还于尘雾.清明归还于晴朗。世间所有的一切现象,都不出这八种变化相。你的能知能见这八种现象的自性本能,试问:应当归还给谁?假若认为应该属于光明,那么,没有光明的时候,黑暗到来,何以又可以看见黑暗呢?其他各种现象,依此类推,能见的自性本能,不属于任何一种现象.因此,你要了解,明暗等种种现象,各有不同的差别.但是这个能知能见的自性本能,并不跟着一切差别的现象而有所改变。一切现象,自然都可以归还其所以然的本位,那当然不是属于你自性的功能.而这个能见能知的本元,却无可归还之处.既然没有可以归还之处,不是你的自性又是什么呢?所以说:只要你不随现象的生灭变化,生起意识的差别作用,你自己的心性自体,就可以恢复到本来灵妙光明清净的本元了。"妙哉,佛陀,善哉,佛陀。我理解了为什么历代高僧大德们称之为:楞严经是佛的舍利;楞严经是佛的塔庙;楞严经是正法的代表。

  我们可以继续分割:罪恶还回罪恶,良善还回良善,是以良善彰显罪恶,罪恶衬映良善;美丽还回美丽,丑陋还回丑陋,没有丑陋,那有美丽;是还回是;非还回非,是以是非本是刀的刃与背;正还回正;邪还回邪,是以当我们捡选正,我们必背负邪;真还回真;伪还回伪;实还回实;虚还回虚;洁净还回洁净,污秽还回污秽;伟大还回伟大,渺小还回渺小;释迦牟尼佛还回释迦牟尼佛,他已灭度数千年,与我们有何干系,是以丹霞禪師劈木佛而生火取暖。

  我们可以做最后的二元分割:把这时时在代谢,衰老的身体还回身体。是以我们辛苦劳累,千般算计,万般度量,争来斗去只是为了这身体的吃和住。只须理解当在梦境中,这身体趟在床上,而我们的心识早已飞越关山重重,海会神游,我们便会承认这种分割是合理的。这身体只是我们心识的载体而已。搬搬手指,算算还有什么现象没有归还其所以然的本位,都还回去吧。当我们把一切事物还原,把它们还回发生作用的本体,追溯至其最深的根时;当我们的心识不再将本体和外境混淆时;我们还剩下什么?虚空,清澈,自由,自在。这才是真实的自我,真正的生存呀。也既“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我们必须了知,我们放下一切,并不是要我们不明是非,善恶,也不是要我们逃避社会义务,责任。而是要我们超离偏见,超越善恶,超越自我。有一寓言说:一个山里有几十个猴子,这些猴子都没有鼻子,它们彼此都不认为有什么不好的,有一天,他山一只有鼻子的猴子跑到这群没有鼻子猴子的领地来,这群无鼻猴象看到一个怪物或异类一样打量,嘲笑这长有鼻子这样突出物的外来丑喉。可见偏见的力量有多大。我们社会中这样的事例太多了。圣经中也讲到:“我们没有权柄去评断,审判别人”。

  我们必须了知,我们放下一切,是要我们在面对各种环境,景况时,放下惊慌,恐怖,喜悦,厌恶一类感性的情绪的东西。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许多爱恨感觉源于我们自我的肉体需求,如果我们一味的追求我们自我肉体,感官的满足,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麻烦。我们应该理性的,现实的去面对各种矛盾,接受它们,然后超然的去处理它们。我们的心境在任何一种景况,都不应该散乱。我们的心境不应为外境引诱而离开自性本体。

  真正的生存肯定是轻盈的,自由的。真正的生存方式并非做生的奴隶,感觉的奴隶,而是做生的主宰;不是服从义务,而是使自己成为确定一切价值的主体而活下去;为了享受这种丰裕生的游戏,必须否定以往一切既成价值,以挣脱外在的束缚,以得到自由立场;为了成就这种主宰生命的自我解放和独立,我们必须不断地凝视自己内在的意识和要求。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这种二元分割后的独立自由精神完全不同于叔本华的厌世哲学,不同于齐克果的绝望思想,它也不是英雄末路,聊一自慰的说辞。

  二、修行

  必须承认真理或法是通过我们自身的感悟和修道(行)得来,而不是从书本中来。理解经文教义,具有正见是我们修道的起点,它只告诉我们吃饭可以充饥,吃的行为(修道)是我们自己的事。如果我们忽视修道,我们会犯和阿难同样的错误。要知道这世界有无数个不同的摩登伽女,会用不同的方法让我们迷失自我。修道,也称禅修。修道是一个心灵训练的过程,首先必须通过注视(闻,嗅,触等)某个所缘境,把我们的心识集中起来,不要它散慢,以使达到心灵的平静(三摩地),当心平静时,我们可以觉知心灵的活动,籍以自我体验,自我觉悟过程,来观看可引发智慧,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智慧)。智度论曰:‘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楞严经中的修行实际是一种瑜珈式瞑想,通过某种瞑想而达到纯洁明亮的心灵(证悟到某种空性的状态)。

  楞严经的二十五圆通法门(修行法门)为我们宣示了重要的修证方向。我们在法界中既然如此出生,直到我们成为人,具有六根,六尘,六识的作用,我们必须深刻了解我们自身拥有的条件和状况,才能正确的选择修道方法。比如舍利弗从眼识得证见性,观世音菩萨从耳根得证见性。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之修法为:“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其大意是我们从听声开始修行,由于我们了知声音(有起灭)和闻性(不灭)的关系,心不再为音的生起,消灭而系缚,而入三摩地,心止住了,既楞严中的妙奢摩他。这时“入法性流”而入闻的体性,闻性如是,遍满一切,所闻的声音慢慢消失,同入闻性(入流亡所)。当所闻的声音没有了,而入闻性的心也没有了(所入既寂),心完全止住在妙奢摩他中。所有动静相对二相也没有了,完全进入妙止的境界(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时微妙体性逐渐增长,止住的境界无限广大(如是渐增),如此不断渐增,最后时间无间断,空间无限广大,遍达一切处(闻所闻尽),随时随地都入于妙奢摩他中。当闻的体性穷尽法界,入于三摩地而不住(尽闻不住),称为等持,即为定慧等持。不住时,现起甚深的觉性,这觉性要反破无始劫来种下的根本无始无明,才有作用。从不住的闻之体性中,觉一切体性为空,连能觉的心,所觉的闻性都是空(觉所觉空)。把这觉明的心也反观,反破,空掉。空掉后会打成一片(空觉极圆),遍满一切处,时间无间断的安住。把一切空都打破,能空,所空都灭掉,连觉悟和能空的这觉性二者也同时寂灭,所有的生灭现象都没有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连空也没有了,法性现起(寂灭现前)。这时忽然现起,忽然超越(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由于修道是对心的训练,一个人心灵的活动,只有他(她)自己知道。它属于心法。不同的人,体悟能力也不同,很难评判哪个修行法门好或不好。有人认为修禅既坐禅,可是当马祖道一禅师坐禅时,怀让禅师却用“磨砖成镜”来讥讽他,并告诉他:“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既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继承了怀让的思想,马祖道一禅师示众云:“道不用修,但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造作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象这样不需修道,不需坐禅而仅凭善知识点化一下,即可开悟的顿超法门可能也只是适合于慧能,怀让,马祖他们爷孙这样上上根器的众生。我们这些中下根器的众生如不修不坐,可能会误将我们这污染的生死心当作马祖觉悟后的“平常心”,但这也反怏出中国禅宗追求顿悟的一种风格。事实上,从慧能以来,中国禅宗开倡了活泼多姿,机锋深妙,毒辣犀利,独树一枝的禅风。德山棒,临济喝,赵州茶,参公案,呵佛骂祖,蔑视经典,不拘一格接引学人。正是千古传灯,不仅玄妙,而且美丽。中国的禅宗修行要求学人崇尚自然的境界,似乎是瑜珈,而不是瑜珈,但又超越瑜伽。

  从楞严经的经文和不同的禅修法要分析,所缘境可能不同,名相可能不同,但修行的轨迹和要求是相同的。1。修行的目的不是让我们变得高尚,成为圣人,这世界本来没有圣人凡人,凡人是没有掩饰瑕疵的圣人,圣人是遮藏了丑陋的凡人。2。我们不要指望从修道得到什么。事实是:如果我们不修行,我们会颠倒妄想,如果我们修,什么也得不到。如果我们贪求玄妙,只会陷于魔境。3。要发心修行,必先放下一切,知识,财富,地位,爱欲,我执等等。连放下这一切的心也要放下。4。不起别念(一念不起,不管善念,恶念),不要做作,不能做秀,不可用逻辑推理,及对公案妄加解说等等方法,屏弃见闻知觉。5。不得将心待悟,追求悟境。既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6。不生恐怖心。

  其实,修行的核心应该是无作无求,将心安驻于自性明体。

  三、世出世间

  修行的目的便是让我们彻底的摆脱这世界的系缚。当我们完全认识了世界,事物,人我的本质后,我们的生活态度便会发生彻底的变化。我无法描述那种境界,但我可肯定那是一种自由自在,没有任何系缚的超然生活。我必需澄清的是具有这种生活态度并不是要求我们循入山林或寺庙,它也不意味只有披上袈裟才有这种态度。就在这个人间世界,就在我们住的这个城市,这个公寓,我们工作的这个公司,在我们的家庭,我们便可体会这种生活态度的妙用。当我们以这种超然的态度处世时,当我们放下一切时,我们才能拥有一切。我们会发现世本不尘,海亦不苦,天地间尽是一片净土。正如维摩吉经所说“心净,则佛土净”。宋代无门慧开禅师有一首诗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让我们放下一切,随缘素位,时时刻刻品味这人间好时节吧。人生如此短暂,我们没有理由不这样做。根据大乘佛教的教义,一个真正的觉者应该在他体悟到人生的真啼,世界的本质后,他/她只有溶入这个社会,使用灵活的方法教化,帮助不同的人群。我们必须承认唯有我们透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所感知的“自由”和他人的“福祉”共鸣的情况下,才能带来真正的自我圆满。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