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黄帝陵
2010-7-19 10:37:48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一下旅游大巴车,就见一派葱茏簇拥下的桥山,横亘在我们的眼前。据《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被炎黄子孙尊称为“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寝就安卧在桥山之巅。据说黄帝和炎帝为兄弟,我们正是来自炎帝的故乡——湖南省,那么拜谒黄帝陵就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了。因此,我们说:“黄帝,炎帝的后代前来拜谒你!”
从轩辕桥上走过,桥下的湖水映照着我们的身影,每个人脸上都透着真诚、和善、亲切的微笑,也许在潜意识里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我们的血脉里流淌着同样的鲜血!缓缓行走之中,感受先人始祖的丰功伟业,感叹中华民族的深厚渊源,一种自豪油然而生。作为炎黄子孙,这里,是我们的心灵家园;这里,是我们的血脉之源。
沿着九十五级台阶,向轩辕庙爬去。为什么台阶是九十五级?原来民间有“九五之尊”的说法,所谓“九五”,指帝位;旧指帝王的尊位。见《周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也就是说,“九五”是吉数。进入陵墓大门,陵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棵有着5000年树龄,被称为“轩辕柏”的老柏树,树高超过30米,树径足有15米,据说是轩辕黄帝所栽;树旁立一碑楼,上书:“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围三十一市尺,中围十九市尺,上围六市尺,为群柏之冠。相传是轩辕黄帝手植,距今约有五千余年。”据导游介绍,整个黄帝陵内有8万多株古柏,超过3000年树龄的就有近千棵之多。那么,这是天意,还是人为?
在皇陵的前厅,我们见到孙中山、蒋介石、毛主席、邓小平、江泽民等伟人写的祭文。孙中山祭文题词:“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蒋介石的题字是“中华民国三十一年黄帝陵蒋中正敬题。”;毛泽东的碑刻是他在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时所写的祭文,洋洋数百字,格式严谨,文字流畅,大气磅礴,情深意切,抗敌之心,撼人肺腑,可惜没收入毛选。我将祭文附下,以见其才:“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载,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亭前园内还有香港、澳门回归两块纪念碑,中间空一块,是留给台湾回归祖国时立碑的位置。扶碑追寻,我不由想起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再往前走就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即是正殿,或称大殿;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宝殿内供奉着轩辕黄帝的塑像。黄帝慈祥立而有威,堪称雕塑之杰作。据说黄帝身高3、9米,活了118岁。见到了黄帝雕像,仿佛就见到了黄帝本人,能与5000年前的祖先相见,那是一种怎么的荣耀?在所有的炎黄子孙中又有几人?于是同游者纷纷在轩辕庙殿前上香叩拜,我也跟随叩拜。
来到轩辕殿广场。这个广场建设的极为气派。这是由海外人士捐资、于2004年修建完工,由轩辕殿和祭祀广场两部分组成。广场全由花岗岩铺成,共5000块,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四周古木参天。树是历史的见证,同时也是环境的见证,从汉朝开始,每年清明节历朝历代都要进行隆重的朝拜仪式,就是近代也是这样。导游说,在清明节这天举行的朝拜仪式,是公祭,是中央政府组织,到时国家领导人都要前来参加;还有一次朝拜仪式是在重阳节这天举行,属于民间祭祀;这两次朝拜仪式,参加的人很多,一些海外华人纷纷前来这里寻根问祖。特别是清明节这天,海内外万名炎黄子孙聚首这里,心怀赤诚之心祭拜先祖轩辕黄帝,表达中华儿女对先祖的缅怀和共谋国家繁荣昌盛的心愿;每年的清明节,我都要通过电视,看这盛况的现场直播。心诚则灵,于是,在那朝拜的人潮中,我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雄伟的轩辕殿正对广场。轩辕殿全部使用大块的花岗岩石,并用中国传统榫卯结构组合而成,未用一铁一木!大殿由36根浑圆的石柱支撑着正方形的穹顶,平缓的屋檐、硕大的斗拱呈现出秦建筑的韵味,华盖顶端正中一个直径14米的圆形孔状透空,天顶的光亮正照在大殿正中的黄帝石刻像上,使整个建筑宏伟庄严,让人怀有无尽的遐想。我站在圆孔之下,头仰,张开双臂,让同伴给我照了一张相。大殿中的黄帝像应当是从古籍或古代石碑中临摹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创意。我想:如果由现代雕塑家制作一个全新的雕塑,那将会失去轩辕殿的历史感;这座大殿虽然算不上建筑史上的奇迹,但它的构思绝对一流。我相信: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人一定会佩服我们这一代人的!
拜谒完轩辕殿后,我们又去拜谒黄帝陵。登陵的大路有两条,一条是石条铺就的直通山顶的台阶路,一条是缓缓盘山而上的坡路,都在松柏树掩蔽之下。在两条路交叉口,有一平台,迎路口有一醒目的下马石,上书:“文武百官在此下马”。可以想见,当时来此朝拜的统治者,在前呼后拥的仪仗的簇拥下,驻马下轿,整衣端冠,神情肃然地徒步向上爬二十几米,登上山顶去膜拜黄帝的盛况。从汉武帝立的规则,凡朝拜者,不论官位,必须下马,步行上山朝拜,至今也不例外。皇帝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凡人?于是我们沿朝拜御道缓缓上行。在路边的松柏树林里,我们就看到了胡锦涛、李瑞环、宋楚玉、董建华、何厚华、成龙等人亲手栽的松树和柏树,若干年后,这些幼树吸收这里的灵气,便会长成参天大树,也会成为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古迹。
不远处有座10多米高的大土丘,旁边立着一块石碑,上书“汉武仙台”。这是当年汉武帝远征匈奴归来时,路经此地,建造的祭台。过仙台东侧,就看见黄帝的陵墓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天子的墓称作陵,并建立了黄帝陵园。这是一个衣冠冢。据传说:黄帝活了l00多岁,天帝感其丰功伟德,派一条巨龙接他升天,臣民们不愿黄帝离去,将他团团围住;巨龙驮着黄帝腾空而起,慌乱间人们扯下了黄帝的衣襟、靴子、佩剑。人们把黄帝的衣靴宝剑埋在这里,起土成冢作为纪念,这便是黄帝陵是衣冠家说法的由来。
黄帝陵墓坐北朝南,呈圆形,高3.6米,周长48米,用砖砌的花墙围护着。围墙正面(南面)的碑上镌刻着明朝人所书的4个大字“桥山龙驭”。陵前有一座祭亭,红柱绿瓦,四角飞檐。亭中一座大碑,上刻郭沫若书题“黄帝陵”三个大字。祭亭前祭拜者络绎不绝,尤其是那些从海外归来祭祖的游子们,他们虔诚膜拜,焚香祷告,抚碑留影,击钟求福,使我感慨万分:不管你出生在哪里,身居在哪里,你的祖先埋在哪里,哪里就是你的根。于是,我轻轻地从陵脚掬起一小把黄土包起来,庄重地放进怀中。回家后,我将把它放在祖先的神龛上。是啊,作为炎帝的后代,万里迢迢来到这里祭祖拜宗,面对始祖怎么能不魂归、魄动,深情依依呢?于是,我虔诚地在黄帝陵前烧上三炷香,跪俯在墓碑前顶礼膜拜。
轩辕庙的院内有一座碑亭,40多块祭碑,是宋、元、明、清等朝代名人,用汉、满、蒙等多种民族文字写的祭文,大多是记述和赞颂黄帝的功绩。仔细阅读,认真辨析,其中北宋神宗皇帝嘉佑六年(公元1062年)的碑记让我们激动不已。这块碑文年代最早,内容十分重要。碑文上刻着:“……不畏公法之人,愚徒文辈,泼皮歹人,砍伐柏树,毁坏建筑,许诸人捉拿到官,痛行断罪……”这显然是一道保护文物古迹的政府法令。又据史载,北宋仁宗皇帝还在这一年(公元1062年),降旨坊州(今陕西黄陵县)县令,发动民众前往黄陵种植柏树1415株,并设专职护林官员,免除他们的一切差役——我想:这可能就是我国最早的护林员了。
也许是黄帝神力的保佑,也许是封建帝王道道政令的千古威力,桥山陵园确实保护得很好。触目所见的围墙、廊柱、石碑、扶手上少见无聊的留言刻痕;千年古柏数以万计,棵棵挂牌建档;杂树野草,自然生长,飞鸟野兔虫蛇,自由其间,生态保持着一种原始性。即使是人工种植的新生树木,也少有刻意修饰的痕迹。虽然黄陵周围两公里以外山荒岭秃,草枯地干,但这里却土地湿润,鸟语花香;空气新鲜,和风习习,已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如今,国家又花巨资打造这里的环境,千秋功业,自有定论。
我们按着古老的风俗,慎终追远,逆时针绕陵墓一圈,缓步行走一周,对这位中华民族的始祖表示我们深深的敬意。也祈祝我中华民族千秋万代、永世安康,代代辉煌。然后我们又登上了桥山之巅,站在桥山之巅,放眼四周,群山环绕,郁郁葱葱。我想:我们应该感谢历代黄陵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们,不是他们的辛勤劳动,哪有今天的黄陵?
拜谒黄帝陵,使我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