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文化情结
2010-10-26 10:51:12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一直把庐山之游当作人生的愿望,这主要归功于李白的诗作《望庐山瀑布》和历史课本上的庐山会议。真正至此,方知自己知识的浅薄,庐山深厚的文化积淀远非如此。
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庐山由此而得名。“匡庐奇秀甲天下”,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险峻与柔丽相济。庐山是中国名山之一,有雄奇挺秀的山峰,变幻莫测的云海,神奇多姿的流泉瀑布,文明悠久的历史古迹。这里是文人的天地,文人凭其魔力,让这个曾经生癖的角落带来惊世脱俗的辉煌。我试图寻觅文人的法术,打开心中的憧憬。
无数的先贤往哲,高士逸民,文人墨客,丹青高手,释子道僧,富豪政客纷至沓来,投身到庐山的怀抱,在这幅美妙的自然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又一笔,把那的亭台楼阁,宏大壮观的禅院寺观,精巧奇丽的亭台祠堂镶嵌在这奇山秀水之中,与自然景观,其审美架构充分地体现庐山作为天下名山的独特魅力。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游历此山,为这巧夺天工、交相辉映、互为表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留下千古名篇,在九曲回肠的山道上赫然悬挂的巨幅诗文,做了很好的诠释。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苏轼写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庐山云雾;李白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秀峰马尾瀑;毛泽东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吕洞宾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诗景交融、名扬四海的绝境。
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
庐山是中国古代教育基地和宗教中心。白鹿洞书院创建于公元940年,居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准则,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影响不可小觑。
庐山宗教文化的独特性则在于“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在这座云雾缭绕的灵山中,释道两教从互争雄长走向携手共勉;在这座缥缈的仙山中,移植来了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四颗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文化”,它们在庐山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把庐山变成了宗教的荟萃地,神灵的伊甸园。
听导游介绍,庐山电影院创造的放映单一影片次数最多的世界基尼斯记录,这部电影就是中国有名的故事片《庐山恋》。《庐山恋》成了世界上放映场次最多、观看人数最多的电影,是世界上唯一一部连续不间断长时间放映的电影!庐山电影院创造了电影史上的传奇。
当古代的众多文人为庐山的秀丽夸下海口的同时,也负出的沉重的代价,这代价无疑是它不可能再如陶渊明的世外桃园之淡然得神奇。这里已不再是古人沿花径散步,沿山道攀爬,与绿树为伍,与山岳对视,壮物抒情的闲静道场。
当晚我们住宿在庐山之巅的牯岭镇的一家由休养所改造而成的三星级宾馆。身居其间,商店林立,车水马龙,四通八达,人流如织。让人真正体味“云中山城”的美妙。入夜美如幻境,恰似人间天堂,实属罕见。但是我却顿悟出一种俗来。古人到此,定没有车水马龙的柏油公路,拾级攀登的艰苦可以想象得到,所住决非星级宾馆,只是些庙宇、庵棚,却乐得豪迈达观,是一种何等的洒脱。清静本身是一种财富,是一种幸福,他们的诗句、画作留存下他们幸福的脚印,温暖着历代的游人。
其实真正的俗,还源于一些政治的蛛丝马迹。
庐山的政治文化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近代一位英国商人租下牯岭,然后做起房地产商,庐山便出现了英、俄、美、法等18个国家风格的别墅近千幢,引来西人避暑,“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本世纪三十年代,庐山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夏都”。1937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上庐山与将介石会谈;稍后,发表了抗日的重要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三次登上庐山,主持召开了世人瞩目的三次中共中央会议。
庐山在现代史中因扮演着军事指挥所,元首和高官栖息地,重大会议的会址等角色,陡增了新的神奇。
庐山毕竟是真正的文化名山。文化,是庐山的精魂所在。我愿在庐山的雄、奇、险、秀之中陶醉于这片生生不息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