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博客频道 >> 焦点博文 >> 正文
风云庐山
2010-12-4 10:47:22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特别向往登庐山,这仿佛是一个情结。
  
  庐山,历来为高人贤士所钟爱,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圣僧隐士,国之领袖,多会于此。或舞文弄墨,畅抒胸怀;或运筹帷幄,指点江山。我除了向往那在险峰的无限风光和那乱云飞度的从容,更是景仰在东林寺门口种松树的慧远和在归宗寺洗墨的王羲之,羡慕曾经在温泉附近的栗里村住家的陶渊明和曾经在五老峰下读书旳李白,当然还有曾经在花径咏桃花的白居易,钦佩曾经在白鹿洞讲学的朱熹和曾经在舍身岩散步的王阳明,更遥想当年朱元璋和陈友谅曾经在天桥之上跃马作战的惨烈……
  
  庐山又是近代无数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庐山风云与中国近现代史紧密相联。1933年,周恩来两度上庐山与蒋介石谈判;建国后的三次庐山会议,让这座原本清静凉爽的庐山,顿时乌云密布、风雨交急……庐山啊!确实令人浮想翩跹,令人困惑。又特别令人神往。
  
  我这次是二上庐山。
  
  第一次上山,恰逢云遮雾罩,一切都隐藏于浓雾中。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在很大程度上与云雾有关。清代作家张维屏写到庐山的云雾时说,庐山飞云“瞬息之间,弥漫四合,其白如雪,其软如绵,其光如银,其阔如海,薄或如絮、厚或如毡、动或如烟,静或如波”,将这云雾描绘得如此细腻,足见庐山之云雾不同寻常。据资料介绍,庐山全年平均雾日191天。5-6月多雾,有雾日20天,7月少雾也有13天。这就难怪了,我这第一次上庐山虽然有些遗憾而归,但毕竟欣赏到庐山多姿的云雾,还找到一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
  
  第二次上山,正遇风雨交加,细雨如丝如缕,柔情缱绻,迷迷蒙蒙,撩人心扉,倒还细柔若情人呢喃,可人温馨。可这山风却是如刀扑面,透衣浸骨,给人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冷酷。正如唐朝诗人钱起登庐山的几句诗:
  
  咫尺愁风雨,
  
  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里,
  
  犹有六朝僧。
  
  六朝的僧人没有见到,倒是这似瀑的云海,挟裹着雨点的劲风,让我己感到庐山的不平常和不平静,这云这雾,这风这雨,好象在向我昭示着什么!是的,庐山的云雾来得过于激荡了,让我感慨历史的波澜激荡和岁月的稍纵即逝,庐山的风雨显得过于骤急了,让我体会到庐山承受的多少政治生涯的凶险和历史注定的宿命。
  
  近午,雨竟然停了,风也终于小了,陽光透过云雾,透过树梢,撒了开来,本来朦朦胧胧的青山翠峦愈加显得秀色欲滴;一座座山峰就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仙女,披着薄薄的纱衣,显得秀姿迷人。
  
  啊,庐山终于向我展现出它的真面目。
  
  傍绝壁悬崖上修有石级便道,我们攀缘而上,这就是著名的锦绣谷,只见谷中千岩竞秀,万壑回萦;石洞天成,劲松挺秀,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有诗赞云:
  
  “还家一笑即芳晨,
  
  好与名山作主人。
  
  邂逅五湖乘兴往,
  
  相邀锦绣谷中春。
  
  更有毛泽东题仙人洞的“七绝”: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中午,阳光更明媚了,我们来到含鄱口,含鄱口,海拔约1300米,入口处立有一石坊,四柱三门,中门上刻有“含鄱口”字样,左右两门分别刻有“湖光”、“山色”四字。拾级而上,顶上不远处有一涼亭,红柱绿瓦,分外醒目,名曰含鄱亭。登上含鄱亭,极目四眺,浩瀚鄱阳湖水光山色尽收眼底,湖水碧波粼粼,浮光跃金,远近群山若隐若现、千姿百态,清代诗人曹树龙有洔形容:
  
  高空谁劈紫金芙,
  
  远水长天手可揄,
  
  拟似巨鲸张巨口,
  
  西江不吸吸鄱湖。
  
  庐山,不仅以秀丽的风景、宜人的气候闻名中外,那遍布山峦千姿百态的别墅同样令人赏心悦目,成为庐山独特的人文景观。
  
  1886年冬天,冷寂的庐山上来了一个英国人,这个英国人年仅23岁,是传教士,他有一个中国名字,叫李德立。
  
  李德立沿着九十九盘古道,经天池寺一直登到牯牛岭上。他环顾四周,只见这里地势平缓,植被丰茂,溪流潺潺,风景如画。于是,在凛冽寒风中他当即决定,在这块风水宝地投资修建别墅,开启庐山“别墅胜地”之先。一百多年过去了,在庐山牯岭的密林深处,坐落着上世纪初期建成的19个西方国家风格的约800余幢别墅建筑。它们高低错落、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一百多年来,西方人已早走了,这些房屋却永远留了下来,它们在这里默默地见证着庐山历史上一出出悲喜剧的演出与落幕。
  
  庐山牯岭东谷,有一条蜿蜒逶迤的小河,河畔,有一幢掩隐在一片绿荫深处的英国券廓式的别墅,这就是名闻遐迩的美庐。其实美庐只是众多的别墅中的一座,并无特别之处,却因为先后入住过中国近代两个背道而驰的风云人物而蜚声中外。无数历史事件,将这座小楼推上了显赫而又迷离的境界。在这座别墅里演绎出的历史轨迹,与世纪风云紧密联系,令人浮想翩跹。然而今天,无论蒋介石还是毛泽东,无论宋美龄还是江青,斯人都己离去,沧桑已易,物是人非,人去楼空,惟有绿绿的藤蔓和红红的凌霄花依然爬满了小楼的木窗石墙,依然是那样生机勃勃。
  
  第二天,风和日丽,我们一行经芦林湖,谒黄龙寺,观三宝树,濯乌龙潭,直奔石门涧景区。过吊桥沿转山小道渐行渐下,不知下了几百石磴,转过多少弯道,渐闻有轰鸣水声,又下百余磴转过一道山脊,水声更大,似有凉气扑面,放眼望去,“庐山绝胜”的石门涧瀑布突然出现在眼前。
  
  素称庐山西大门的石门涧因天池山、铁船锋石壁对峙如门状,故称石门。内有瀑布垂落而得名。两边山壁陡峭,似斧劈刀削,绝崖万丈。明末著名的旅游家,杰出的旅游理论家,曾官至礼部右侍郎的王思任曾在石门涧摩崖石刻“铁云垛”三字,后清代嘉庆年间九江知府方体亦在石门涧摩崖石刻《铁云山铭》共四十字:“巇呼铁云,閟景韬灵。天开神秀,玉阙金庭。深深秘奥,仰扣仙扁。众流翠巘。叠锦堆青。维幽履坦,其视斯铭。”
  
  立于涧谷底的青龙潭边,举头抬眼,一条银瀑自山顶悬流而下,与涧中乱石奔流撞击,如喷雪奔雷,腾空震荡。其势蔚为壮观。文人范仲淹观此美景后在《游庐山》一诗中发出“万松无路入,一水与天通。”的感叹!当年徐霞客游庐山时也被这里的绝妙胜景所震撼,他在游记中记叙道:“从碧筱香霭中攀陟五里,仰见浓雾中双石兀立,即右门也。一路由石隙而入,复有二石峰对峙。路宛转峰罅,下临绝涧,诸峰在铁船峰旁,俱从涧底矗耸直上,俪立咫尺,争雄竞秀,而层烟叠翠,澄映四外。其下喷雷奔雪,腾空震荡,耳目为之狂喜”。壮哉,石门涧,美哉,庐山!
  
  这里,秀谷奇峰;雾雨飞瀑,山水娟丽;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四季皆如水墨;这里,圣僧隐士,洋人政客,风云际会;历史遗迹遍布,多元文化融汇。啊!这就是“人文圣山”庐山。是的,季羡林老先生赠与庐山的这四个字,指引着后来登山者,沿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脉络,去领略庐山的不尽风流,去度量庐山的文化内涵,去探寻庐山的真实面目。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