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的文化之旅
2010-12-11 11:13:51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2002年9月我有幸去了一趟坐落在安徽南部山区的古村落……西递,领略了一下皖南建筑文化的精髓。汽车从黄山脚下沿着蜿蜒的公路向前行驶了约一个小时便到了西递。下了车但见足下溪流潺潺,青山倒影,桃林依依。期间,房舍栉比、阡陌交错,颇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所描述的境界。
明清之时,徽州商人称雄中国商界,黟县商人作为徽商中的一支劲旅,他们纷纷走出大山,在完成资本积累后,带着丰富的财富,又回到了大山里来,因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动荡战乱连年,使他们看到闭塞的黟县,才是一块可以安身立命的世外桃源。他们用经商赚来的钱,在家乡建造起一栋栋豪华的住宅,以光宗耀祖和自己享受。黟县故民居的外形,全部是粉墙青瓦,远处望去,较大的村落往往是绿树丛中灰白的一片。这是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对于色彩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一般平民百姓的住宅外墙是绝对不允许使用各种金碧辉煌的彩绘与装饰的,尤其不能用黄色。因为使用黄色是皇帝家的专利。为此,聪明的设计师们设计了这种灰白的色彩基调,因为这种灰白色彩,在绿水青山的映衬下,会产生一种祥和宁静的效果。而且,这种单色色彩的构成,往往体现了更多层次的审美内容。自然界里没有纯白的颜色,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光线总给这白色的墙体染上自己的一笔。特别是几百年后的今天,经过长期的日晒雨淋,墙面上的白灰早已斑斑驳驳的脱落,从而出现一种冷暖相交的多次复色。尽管它失去了白色的明朗、单纯,却因此产生了一种厚重的历史感。黟县的古民居大多数不讲究其外形的宏伟,而是刻意追求屋内的装饰美。每栋建筑上都大量采用了,砖雕、石雕、木雕,而且每种图像都有它的寓意,如:鱼——谐音为余,象征“吉庆有余”;蝙蝠——谐音“福”,象征美满幸福……
在西递有两座标志性建筑,一是村头的“走马楼”建于清朝道光年间。那时,西递富商胡贯三的儿子胡元熙,刚刚与时任军机大臣的曹振镛的女儿定了亲,为了迎接这位名声显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来西递会亲,胡贯三不惜花费巨资召来能工巧匠,先在村中主要街道上建起了接官厅———“迪吉堂”,又在村头建造了“走马楼”,并赶在曹振镛到达西递前全部竣工。另一座标志性建筑是位于“走马楼”旁边的胡文光刺史牌楼,建于明朝万历六年,即公元1578年,距今已有400余年。牌楼高12米,宽9.55米,为三间、四柱、五楼式结构,通体用的是质地坚腻的“黟县青”黑色大理石。牌楼底座有四只高2.5米的石狮,石狮呈俯冲姿势,造型生动,威猛传神,为国内罕见。在西递村头历史上曾留下13座牌楼,唯独此牌楼是其中气势最宏伟,工艺最精湛的一座牌楼。西递村中的每一座建筑都有一段历史渊源,无不彰显着徽商的荣耀和显赫。
在西递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恢宏的古建筑,还有这里淳朴的民风,优雅的环境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如果说西递的古建筑是徽商文化历史的重载,那么其教育后人启迪方式,则又是西递文化的又一个亮点,这主要体现在那一幅幅寓意深刻的楹联上。这些楹联与题额,仿佛是一位寿逾千年的智者,向每一位拜谒他的后人,娓娓讲述那认识深沉的哲理。在西递“瑞玉堂”有这样一副对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这是在教育后人吃小亏占大便宜的道理。
西递:“笃敬堂”的“读书好、营商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楹联中把读书和经商放到了同等位置,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能有这样的意识和胸襟,不愧为思想领域的改革者。在“履福堂”中那幅“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的楹联前我凝视了好久。在如今上上下下,大家只关心如何捞钱的环境下,我却看到古人所作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的定语,心里顿生无限感慨。在回来的路上看到余治维先生著的《桃花源里人家》这本书,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了一本,一来是我此次西递之行总算有了纪念品;二来是不能辜负古人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