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博客频道 >> 焦点博文 >> 正文
延安——不朽的革命圣地
2011-3-7 10:52:56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见到你之前,我们已心向神往。走进你、亲近你,我们心潮澎湃;看着你,读着你,我们无比感慨。延安,你是举世瞩目的革命圣地,你是中华民族艰苦创业的象征。这块热土接收和养育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并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无论过去亦或是现在,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中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相邻,西面与甘肃接壤。民族英雄刘志丹、谢子长前仆后继,艰苦奋斗,在此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开辟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革命唯一没有丧失的根据地,最终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诚如毛泽东所言:“没有这块土地,我们就下不了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被后世称为“延安时代”。站在延河大桥上,东有宝塔山,南有凤凰山,北有清凉山。这里有140多处的革命旧址、旧居、纪念馆散布在山山岭岭。如: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王稼坪;中共中央旧址凤凰山;以及宝塔山、枣园、杨家岭等地。
  
  宝塔山是延安的化身,是延安的代名词,是延安的“城徽”。晨曦下的宝塔,巍峨雄壮,直刺苍穹,像一柄利刃撕破阴霾,又像一把火炬照亮中国革命的航程。当年,多少热血男儿跋涉千里,跪倒在宝塔山下,泪流满面,倾吐心声。仅1938年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赴延安的知识青年就达3000人,一时间,宝塔山下延河之滨响彻“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的嘹亮歌声。在延安,人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民族的希望。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位于延安市北二道街原抗大旧址。1936年6月1日正式成立,到1945年抗战胜利,总校先后办学八期,并在全国创建了十二所抗大分校,五所陆军中学和一所附属中学,培养了10多万名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对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军政人才基础,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家岭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旧址,这里有中央大礼堂、中央办公厅楼,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在这里召开。1946年8月,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前的小石桌旁,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针对当时流行的“恐美症”,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他说:“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斯特朗在她的访问记录中写道:“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地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枣园因当时枣树多而得名。1944年至1947年3月,这里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光辉的《为人民服务》讲话,就是在这里发表的。毛泽东居住过的窑洞完好如初,窑洞内的陈列依照当年,简单、朴素。就在这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毛泽东在此期间,写下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论联合政府》《对日寇最后一战》等28篇文章。许多夜晚,他伏在小油灯下,奋笔疾书,通宵达旦。后人便用“枣园的灯光”比喻毛泽东等中共第一代领导核心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所付出的艰苦劳动和所取得的辉煌业绩。
  
  “延安时代”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上达到成熟的时期,也是领导中国革命成绩最辉煌的时期。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毛泽东选集》1~4卷159篇文章中,在延安时期写的有112篇,在延安居住时写的有92篇,篇篇雄文,惊天地,泣鬼神。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延安精神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中形成的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它包括:爱国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理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友爱的精神、自觉遵守纪律的精神、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等。延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升华,她是我们党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培育的一种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
  
  毛泽东关于陕甘宁边区的“十个没有”:“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风;九,没有人吃磨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使我们感慨万千。
  
  历史给人的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所不能替代的,而延安精神恰好就是这样一部无比生动而又现实的革命历史教科书。是一个感人的阵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我们更需要革命精神的感召,真正理解延安精神。最基本的感觉应清楚地看到,今天的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全部缘于中国革命在此落脚,又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最后取得全国的胜利。“饮水思源”,谁能不情系延安,学习延安。延安精神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今人民在社会发展道路上的精神追求和期盼,这种追求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动和行为准则。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