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豆行动计划”说开去
2010-11-4 10:57:55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最近看了一个录象,是一位从美国回来的保健专家讲营养学,观之耳目一新。如,如何看待人的生命阶段,他说国际上公认45岁以前是生长发展期,46—60岁是壮年,61—75岁是老年前期,可视为准老年,76—90岁才是老年。未来社会的人应当活到100—170岁。现在日本人平均年龄女性为78岁,男性为72岁,而我们中国,女性为58岁,男性为52岁,整整相差20岁。我们中大部分人的死不是老死,而是病死。可叹也夫!
说到饮食,这位学者从营养学的角度介绍了许多饮料、食品及其吃法。他说有六种饮料都不错,绿茶排在第一位,其余五种依次为红(葡萄)酒、豆浆、酸奶、骨头汤、蘑菇汤。绿茶中含有茶多酚,能抗癌。日本研究证明,每天饮四杯绿茶,可以抑制癌细胞分裂。豆浆同牛奶相比,更有营养,也更适合我们亚洲人饮用。饮食的金字塔是豆类、薯类、菜类。西红柿营养价值高,但不能生吃,要熟吃,最好与鸡蛋炒着吃。而大蒜要生吃,生吃也有讲究,就是把大蒜切成薄片,搁置15分钟再吃,而不能拿着蒜瓣生吃。小米、玉米、荞麦、燕麦之类的粗粮要多吃,特别是小米粥、玉米粥有安神作用。胡萝卜是好菜,除了炒吃,还可以用来包饺子,味道好,又有营养。美国有个“大豆行动计划”,概括为“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在美国每年8月15日是“大豆行动计划”日,在这一天要求人们专吃豆类和豆制品。专家还说,有十种食物要少吃,最好不要吃,这十种是:松花蛋、臭豆腐、味精、方便面、葵花籽、菠菜、猪肝、腌菜泡菜、油条、烧烤,等等。
听专家报告感到既新颖又亲切。所谓新颖是他对人类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作了宏观扫描和比较分析,有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自身和改善自身。这可以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最新信息。亲切的是,这些健康理念和营养结构的提出,虽曰现代,来自国外,却又传统,同中国文化,特别是同中国道家文化的相关部分十分吻合,听后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人,人的命运,人的遭际,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命极限,这从来都是人类时刻关注的课题,因而也是永恒的课题。应当说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中国道家哲学本质上就是生命之学。道家的人生追求就是长生久视,得道成仙。仙者,长寿也。彭祖、广成子、赤松子、安期生等都是道家的神仙人物。传说,彭祖姓钱名铿,尧时人,历经夏、商、周各朝,活了八百岁。《庄子》中还有一段关于神仙的浪漫主义的描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这藐姑射山的神人就是道家理想中的神仙,即得道的长寿之人。如果说这些都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属于神话传说的话,那么道教始祖张道陵确实活到了123岁,第五代天师张昭成活到了119岁,第八代天师张迥活到九十岁,现实中这样的长寿人还是有的。晋代养生学家葛洪所谓“我命在我不在天”,就表达了这样一种能动的生命自主意识。
道家从来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是自然之子。人的思想和行为只有符合自然规律和宇宙运行法则才有自由,才能永葆青春。庄子所谓“乘天地之气,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借助天地正气,适应阴、阳、晦、明、风、雨六气的变化,在浩渺无垠的宇宙中遨游)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道法自然”,敬畏自然,天人合一。否则,不顺从自然,而时时同自然“较劲”,一味“有为”,轻则事与愿违,欲速不达,重则毁灭人类自身。(“不知常,妄作凶”),何谈长寿。
如果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敬畏自然,清净无为是道家哲学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道家养生术、中医中药,包括食疗食补和饮食卫生,就是生命之术、健康之术。单就饮食而言,道家主张口味清淡,基本吃素,粗粮为主,菜蔬瓜豆。这样吃法贴近自然,合乎生命本真,有利于人体平衡阴阳,疏通筋络,增血补气,清心明目,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注意饮食卫生,加上有好心态好心情,坚持锻炼,健康长寿就有保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位保健专家的营养学讲座,虽是介绍当今外国的情况,我们却依然感到亲切,因为许多内容同我们的传统十分相似。
我们的谈论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已经是中西文化比较了。
说到文化,我们中有些人面对欧风韩潮,面对美国(电影)大片,总觉得矮人一截,贾桂的阴影总是未能从心里抹去。其实,这大可不必。文化是一个大范畴,文化又是多层次的。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如工艺、技术等,又包括精神文化,如观念、制度、哲学、思维方式等。只是在科学技术这个物质层面上,我们不如西方发达国家。如果我们从历史的、人文的、哲学的等方面全面比较,整体考察,就不能笼统地说中国文化不如西方文化,而是中西文化各有长短各有优劣。
而且,即使单就科学技术而论,也要进行具体分析。西方的科学技术较我们先进,这是事实;高科技带来高效率,高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快捷、舒适和便利,也是没有疑义的。然而在这同时,高科技的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不容忽视的。高科技能为人类造福,同样也能用来危害人类。高科技为人们带来了简便舒适,但许多人贪图安逸省事,不动手,不动脑,久而久之,就会体质减弱,智力衰退,长此以往创造精神就会泯灭。而且,高科技带来的高效率往往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似乎人类真的可以呼风唤雨,移山填海,天马行空,无所不能,于是就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妄念和行为,其后果则是生态破坏,大气污染,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直接危及人类本身。还有,在高科技时代,许多人专讲“有用”,专讲“实惠”,甚而至于见利忘义,不择手段,巧取豪夺,出现全社会道德沦丧,精神危机。科学技术异化,人异化,人性被严重扭曲,说这是全球性的灾难,绝不为过。
我国的古代哲人似乎早就预见到今天地球上发生的事情,老子告诫人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提出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庄子则针对名家代表人物惠施批评道家理论大而无当没有实际意义,说:“大地并非不大,人所用的似乎只是立足之地。然而你把立足之侧的地方都挖下去,挖到黄泉,人的立足之地还会有吗?”启示人们不能只为眼前的所谓“有用”“实惠”而丢弃根本。庄子还针对有的人批评不用机械只用苦力的所谓“愚笨”,他借用一位浇灌菜园的老人之口说:我哪里是不知道用机械浇灌既省力气又高效率呢?只是我听我的老师说,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情,有了机巧之类的事情就必定会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机变的心思存在胸中,便不能保全精神纯洁空明;不能保全精神纯洁空明,便心神不定;心神不定,便不能载道。我不是不知道你的意思,只是不屑这样做。荀子则针对所谓“人定胜天”,暴殄天物,严正指出:“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yuantuo大鳖和扬子鳄)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川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王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早有这方面的论述和明令。
没有人文精神导航,高科技就会像冲出铁笼的野兽猖狂肆虐,危害人类。
这就是说,仅仅有科学精神是不够的,科学精神加人文精神才是当代文明,科学精神加人文精神才有现代化。近百年来西方有识人士经过痛苦的反省,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投向中国文化,投向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这方面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如,上个世纪之初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就宣称,浪漫主义以后西方文明已经奏响没落衰败之音。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中国的文化问题,不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全人类都具有最重要的意义。”法国学者法朗索瓦·于连说:“中国的语言外在于庞大的印欧语言体系,这种语言开拓的是书写的另一种可能性;中国文明是在与欧洲没有实际的借鉴或影响关系之下独自发展的、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国是从外部正视我们的思想——由此使之脱离传统成见——的理想形象。”在2001年北京大学举办的“多元之美”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法国比较文学大师巴柔强调指出:“从这次研讨论会中,我看到‘和谐’(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概念的重要性……中国的‘和而不同’原则定将成为重要的伦理资源,使我们能在第三个千年实现差别共存与相互尊重。”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西方的文化自觉。反之西方人有这种“自觉”,也才能逐步克服“西方中心”论、“欧洲中心”论的偏见,比较客观公允地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化。
我想起了本文开头讲到的保健专家的讲座,专家介绍“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一点肉”。这种营养结构在美国被称为“大豆行动计划”。然而正本清源,它来自中国,专家介绍可谓“出口转内销”。——发人深思。
不过,放眼文化原野,只有人类智慧的花朵才无比靓丽,永不凋谢。
人类智慧的鲜花在东西方文化冲突和交融的沃土上盛开。
理论并不灰色,生命之树长青。
附:庄子两则故事的原文分别是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也,
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庄子•外物》中国文史出版社第324页)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阳见一丈人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滑滑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
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溢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