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步西湖
2010-11-8 10:59:57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对于我这个来自西部的汉子来说,西湖就是一个存在于书本中的世外桃源。关于它的历史传说,总会在不经意间浮想在脑际。隐隐约约中就想梦幻一样,感觉不到丝毫的真实。尤其是在情窦初开的年纪,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和西施与范蠡的故事,尽管是那么的悲壮,可是依然涤荡着年轻的心。
第一次来西湖是在五年前的五月份,那时候的西湖早已脱去冬季的棉衣,换上了薄如蝉翼的夏装了。据说西湖是用来漫步的。可是那一次去的时候,我和四十多名同伴几乎是三步并作两步了,想着以最高的效率揽尽西湖的美景。西湖边那些柔弱的垂杨柳随风摇曳,有些杨柳梢浸在水里,划出些许的涟漪,让人不由地想起缠绵悱恻的宋词;还有许许多多的花草竞相盛开,可是我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在我的眼中它们就像擦肩而过的吴越佳人。
到了西湖,眼睛告诉我,西湖的美在我的意料之外。没有走多久,我就兴致索然了。坐在湖边的石台上,尽管西湖满眼是画卷,而我却看着湖水轻柔地拍打坚硬的湖堤,心里渗出莫名其妙的伤感。我真想知道这一湖的水中潜藏了多少的故事。
尤其是在名闻遐迩的断桥边,我的失落达到的极点。我怎么也想不到,那个在《白蛇传》里美轮美奂的断桥,竟然是一座非常普通的小石拱桥。我看不到它到底断在了那里,还是曾经的断桥已经不复存在,眼前的这座是后人的复制品。同行的当地人说,断桥其实不断,而是人们的一种误判。是说在雪天的时候,断桥的一半会落雪,一半不落雪,远远看去这座小石拱桥就像断了一样。听了这样的解释,我心里存在的许多猜想一下子化作了泡影。就像珍藏多年的盒子里面,打开后居然发现里面是一块普普通通的小石子一样。这种心理的巨大落差把我对西湖的神往一扫而光。
真是境由心造,由于对西湖的失望,在我心里西湖的柔弱让我感觉到它的渺小和哗众取宠,西湖的景观让我感觉到它的做作和哗众取宠,西湖的水让我感觉到它的浑浊和浮华奢靡。
回来后我一直觉得西湖的美还比不上我们这里大漠深处的湖泊。这里的湖泊就像蓝宝石一样纯洁,可以清楚地看到鱼翔浅底、鱼鸥回旋、芦苇似浪。虽然没有西湖那么多的花花草草,但是那种原生态的美丽,的确让人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叹为观止。西部人的心里一直崇尚原始的朴素,这个与生活的环境有关。当我看到西湖纯粹是一个人工湖时,我不仅没有对人的这种创造力感到惊讶,反而觉得人的创造的确是一种玩家家式的把戏。很多蹩脚的牵强附会让人感到人内心的狭隘和自我愚弄。
试想这世上真的有过梁山伯与祝英台吗,还不是文人墨客的杜撰?之于许仙和白蛇的爱情那更是荒诞不经传说。可是就是这样子虚乌有的事情,被巧妙地附着在西湖的山水之间,借助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憧憬,让瘦西湖经过千百年的“育肥”,越来越丰腴了。
当络绎不绝的游客穿梭于西湖的时候,我不知道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是不是也在梦想许仙与白娘子那样一见钟情的爱情邂逅,是不是也在乞求像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生死不离的爱情故事。一见钟情的爱情已经与我无关,家妻才貌虽然平庸,却也值得一生相伴,不足以盲从时髦墙外开花;人生有许许多多未知的变数,一旦携手就随遇而安,走一程是一程,何必彼此套枷锁。行走在西湖,我的心是孤单的,也是坦然的。
浮光掠影式的浏览对于西湖来说是一种浪费,这是我慢慢感悟出来的。其实西湖的美不在于它的外在,而在于它的内涵。毕竟我是一个来自大漠绿洲的人,骨子里潜藏的是骆驼一样的情怀,粗粒的内心如何能够一下子感受到西湖的内在美呢?这是我在五年后第二次去西湖时的感受。
这次去的时候是在十月,我生活的地方已经是“青海长云暗雪山”了,大草原已经枯黄,使这片天地更加壮美。雪已经落到了家门口,来不及枯萎的树叶、花草上落满了洁白的雪花。此刻,绿叶红花白雪刹那间呈现在眼前,不由让人心生几分豪情、几分伤感。豪情的是天地之间原驰蜡象,一扫满目的苍凉,让人如临琼楼玉宇,顾不得高原的寒冷和寂寞;伤感的是这些花草树木从每年的五月一日后才从深厚的冻土层上发芽,到每年的十月一日后枯萎,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开花结果,维护生命的尊严和生活的意义。有时候我也把自己当做了这里的花草树木,我觉得我与它们的命运是一样的。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与它们能够做伴,的确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滋味在心头。草木无言,人自多情呀。
西湖的草木依然青翠欲滴。上次是阳光明媚,这次是凄风扑面了。沿着苏堤前行,西湖在我的眼中还是五年前的老样子,也许它是有变化的,但是对于我来说这样的变化微乎其微了。由于天冷,游湖的热情一下子冰洁了,只好无可奈何地沿湖堤独步,追忆一些曾经的足迹,畅想一些现在的感受。
烟波浩渺中画舫载着游客在湖面上忽悠,我不知道游客在导游的忽悠下是怎么心甘情愿地掏腰包上画舫的,也不知道他们在阴冷的风中看到了什么,更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也和是一样心生“过客”的念头。相比于他们,我倒喜欢独步,透过香樟树,可以看到远山、湖水、画舫三位一体的美丽画图;还可以独自享受不受人约束的自由遐想,西湖的景是不足以再看的。
湖边有两个人在钓鱼,每个人架了好几根钓鱼竿。我没有看到他们钓上来的鱼,就坐在他们跟前,看整齐的钓鱼竿像坚船利炮一样对着湖面。这让我想起花港里那些五彩缤纷的锦鲤,不由对他们心生鄙视。
出来大门口,就在沙孟海题字的旁边,我看到了我最喜欢的一个历史人物—苏东坡的铜塑。他是一个诗文书画一绝的大文豪。他虽多才多艺,但是命运多舛,事业一直大起大落,被贬官到荒蛮的岭南后,他还有心情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在事业处于低谷的时候,他还能写出《赤壁怀古》这样豪情的千古绝唱。他还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苏堤就是他在杭州做官的时候,为了防治钱塘潮对老百姓的危害而修建的。自古以来人们尊称为“苏公堤”,现在简称“苏堤”了。人虽远去,堤却长存。面对他清矍的铜塑,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此次游西湖,感觉西湖不仅是婉约派的,也是豪放派的。在这里我能够同时体会到柳永那种“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也能体会苏东坡那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
这次在西湖的停留是短暂的,沿着苏堤而行,一直心想着沙孟海先生的一番话“游西湖要带着耳朵”,于是,他把“苏堤”二字有意写成了“苏隄”。可是我除了听到老生常谈的《梁祝》和《白蛇传》这几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以外,还是没有听到其它的故事。我倒是觉得把眼看到的、耳听到的、手摸到的、脚走过的等等一切感官接受的东西,用心去感悟,才能有所见识。所以,我想建议沙孟海先生,当初还不如说“游西湖要带着心来”,这样“苏堤”的“堤”就可以换成“竖心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