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伦理底线在哪里?CCTV一不小心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之所以说“一不小心”,是因为按照正常的提问逻辑,CCTV的那则新闻本该引出的是另外一个问题。CCTV的报道称,一位自称郭瑶的用户,假冒温州高铁事件遇难者家属,借用他人照片发布了微博,散布虚假信息。同为新闻从业者,粗陋的专业知识告诉我,这时候提出的问题应当是:这些造谣者的伦理底线在哪里?而非“微博的伦理底线在哪里?”道理显而易见,某个组织中个体的行为并非天然等同于整个组织的行为,尤其是像微博这样松散的网络平台。如果按照CCTV的提问逻辑,我是否可以在赵安锒铛入狱之后也问一句:CCTV的伦理底线在哪里?所以,CCTV如果不是有意偷换概念的话,只能说明其业务素质有待加强。
但CCTV确实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微博的伦理底线问题。对一个新事物来说,能否在道德上站得住脚,是它能否生存下去的前提,所以我们不妨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CCTV并未言明其所说的“伦理”是指媒体传播的伦理还是社会伦理,姑且认为是后者吧,因为社会伦理的涵盖面更为广泛。简单地说,伦理应该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以道德为纽带形成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伦理的标准时常在变化,但一些核心的理念不易改变,例如善良、正直、诚实、谦逊等等。微博作为一个平台,本身没有伦理色彩,所以,对微博伦理的拷问,本质上来说,就是对微博参与者的拷问。就像对新闻伦理拷问,实际上是对媒体从业者的拷问一样。那么,微博的参与者们是否守住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伦理底线呢?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这些年来发生在微博上的那些事:从薛蛮子打拐到方舟子打假,从日本地震后的爱心传递到上海大火后的追问与纪念,从赖昌星回国到腐败官员落马,从唐骏的学历到郭美美的身份……当然,还有最近发生在温州的动车追尾事件。发生在中国和世界的大事小情,微博都忠实记录,只要每个上微博的人,都能很清晰地感受到微博传递的人性光辉和伦理指向。
当然,微博上的确有很多不适当、不正确的言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似乎没有哪一条谣言会有三天以上的寿命,即使是被CCTV报道的郭瑶的谣言,也在一天之内就在微博中被证伪了,这难道不正是微博坚守伦理底线的最好例证吗?一个人是否被认为是有道德的,不在于他是否会在道德问题上犯错,而是他能否在犯错之后意识到这个错误并且主动去改正。如果仅仅因为一件事就把一个人在道德上判处死刑,那这种道德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微博正是这样一种新媒介,他满足了民众对信息的需求,提供了民众对社会事件的参与渠道,同时也加强了整个社会——包括人与人之间、公民与政府之间、消费者与企业之间、明星与粉丝之间——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微博的出现正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推动力。
微博能做到这一点,倒不是因为微博的参与者作为个体而言有多伟大,而是因为微博本身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的所有言论,以及该言论的价值取向,都是与整个社会的共识息息相关的。如果说微博具有所谓的伦理底线,那么这条底线是由所有微博使用者共同构筑的,也就是说,微博的伦理底线就是这个社会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