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推荐 >> 特别推荐 >> 商务区 >> 列表 >> 正文
希拉里主义和美国外交
2013-1-4 10:23:52    来源:凤凰天下    我要评论(
  作者:周鑫宇
  
  12月15日,美国下一任国务卿的人选终于水落石出。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约翰·克里将确定获得奥巴马总统的提名。而就在同一天,现任国务卿、65岁的希拉里·克林顿在胃部的病痛中晕倒了。她的头部在摔倒中撞伤,引发了脑震荡,所剩无几的任期恐怕有很长一段时间要在病床上度过。这个以强势著称的女国务卿,在离去的时候却显得如此柔弱。在她的人生历程中,已经有过很多重要的角色:全美百佳律师、美国史上第一位有博士学位的第一夫人、实力强大的国会参议员、最富争议的民主党总统提名候选人。很快,希拉里最新的一个人生角色就将定格:一个可能深远影响美国外交政策方向的、重要的、甚至伟大的国务卿。
  
  “巧实力”与“苦功夫”
  
  希拉里的国务卿生涯,是在总统生涯的夭折中起航的。希拉里曾经说过,她不会做一个在家里烤甜饼的、男人背后的小女人。的确如此。她已经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安本分”的第一夫人,为此饱受争议。在丈夫退休以后,她精力充沛地完成了一个成功的参议员任期。接下来,她想做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总统。她是女性,更是民主党的大佬,最有权势的参选人。在2008年1月3日的爱荷华州初选之前,整个民主党都在期待着希拉里。那时很少有人会想到,随后会出现一场在女人和黑人之间进行的决战,其戏剧性甚至超越了后来的总统大选。然而,在奥巴马突然迸发出的青云之势中,希拉里的总统之梦转瞬之间就破灭了,甚至只经过了苦苦而短暂的挣扎。在党内总统初选失败后,这个“为政治而生的女人”,一下子失去的方向。
  
  一年以后,顺利获选的奥巴马总统为希拉里伸出了橄榄枝。从各个方面看,这都不容易。除了两个人之间那场风云激荡的初选,还有更微妙的关系。一直以来,希拉里都是一个争议巨大的政治人物。在狂热的追随者眼中,希拉里有着卓越的智慧,坚毅的性格以及优异的领导才能。在坚定的反对者眼中,她则有着虚伪狡诈,善于世故和使用政治伎俩的形象。最关键的是,希拉里是强势的、充满野心、羽翼丰满的“党内大佬”,和初出茅庐的新总统奥巴马,将以怎样一种方式合作呢?
  
  希拉里和奥巴马的外交搭配,一开始就环绕着猜疑。但是奥巴马忽略了身边顾问的警告,坚持选择希拉里作为他的国务卿。现在看来,对于奥巴马来讲,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选择。四年以后,没有在外交问题上开创出的成功局面,仅靠国内堪堪维持的经济形势,是无法支撑奥巴马完成连任的。
  
  而对希拉里来说,接过国务卿的职位,也是一个关键性的选择。她又找到了新的政治舞台,但是必须重新证明自己。她要证明自己能够和奥巴马总统合作,能够抹去棱角分明、夸夸其谈的政客色彩,能够做点实事,收拾前任留下的外交摊子。她要证明自己和奥巴马总统一样求“变”,跟前任不同。
  
  希拉里一开始提出的新方针叫做“巧实力”。四年以后的今天,也没有人知道到底什么是巧实力。在英文里,这更像一款新车或者手机系统的名字。我们只知道,对超级大国美国来说,“笨实力”是更省心的,大棒所至,开山破石。巧实力很细致,很精美,也很辛苦。四年以后,希拉里说,她对这份工作的强度感到吃惊。这是一份每天24小时,一周7天不休的工作。要让美国的“大棒外交”变成绣花般的穿针引线、长袖善舞,希拉里必须把一年中一半的时间花在“环球旅行”上。四年里,希拉里跑遍了110多个国家,总行程惊人地超过了135万公里。美国媒体因此把希拉里称为是“最繁忙的国务卿”,而如果把出访国家数量作为外交成果评判的重要指标,那么希拉里也将是美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国务卿”。
  
  要想有“巧实力”,就得下“苦功夫”。四年下来,精力充沛、野心勃勃的希拉里衰老了、疲惫了、晕倒了。她准备离去。但美国外交政策已经深深刻下了希拉里式的遗产。
  
  亚洲的遗产
  
  希拉里重来不惮于发表口号式宣言。2009年7月,希拉里在泰国首都曼谷高调宣布“美国回来了”。从此至今,美国“重返亚洲”就成为最普遍的国际政治语言。而每当听到有人说:美国“重返亚洲”的说法不对,因为美国从来没有离开过亚洲的时候,我就会提醒他:这是希拉里说的。
  
  只有学者才会在“回归”准不准确这样的字眼上较真。希拉里不会。她的想法很明确:因为中国在崛起、印度在崛起、亚洲在崛起,所以亚洲就是美国新的重点政策方向,“重返亚洲”就是美国新的外交战略支柱。2011年10月,希拉里在太平洋正中央的夏威夷宣布,欧洲中心的时代结束了,美国在中东的力量要继续撤离。美国要建立的是一个“太平洋世纪”。一个好的亚太政策,既能使美国分享与亚洲国家经济合作所带来的长远好处,又能从政治上制约对其构成安全威胁的国家。
  
  “回归亚洲”、“太平洋世纪”,这样的石破天惊的话语几年来完全主宰了国际政治的主题。但如果希拉里只是说说,她最终还是没有超越一个参议员的水平。作为一个国务卿,她必须在亚洲处理好复杂的矛盾,实实在在地搭建起“太平洋世纪”的框架。
  
  这个框架的中心就是中美关系。美国将其全球战略重点转移到亚太地区,首先必须处理好中美关系的问题。希拉里显然明白,在当前的格局下,与中国的关系是美国有史以来必须管理的最具挑战性和影响最大的双边关系之一。因此在上任之初,希拉里就迅速对中国进行了访问。她用热情的语言重新定义中美关系,规避了那些长期存在冲突的问题。面对经济危机,希拉里用“同舟共济”来描述中美两国所面临的境况,她表示希望中美两国携手,领导世界复苏。
  
  实际上,在整个四年的时间里,美国始终把维持中美双边关系、尤其是经济合作关系稳定作为一项主要的政策。很多人把2010年初的谷歌退出中国市场的事件看作是中美关系转恶的转折点。但实际上,无论是在人权问题上,还是台湾问题、西藏问题或者贸易摩擦问题上,奥巴马政府都没有比以前的各届美国政府对中国更加恶劣,甚至还有所收敛。在希拉里所描绘的那个亚太框架里,中美关系至少在纯粹的双边层次上,是需要稳定的。
  
  但是,中国也是需要敲打和防范的。因为美国才是“太平洋世纪”的领导者。敲打中国的方式,就是“第三边问题”。2010年7月,在第17届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上,希拉里称南海的争议事关美国国家利益。南海局势从此升级。自那以后,希拉里多次在与东盟国家的交往中挑起南海议题,发起对中国的攻势。2011年11月,希拉里在美国援助菲律宾的舰艇上公开宣称“美国将与菲律宾‘站在一起’,与菲律宾‘一起战斗’”,从而增加了菲律宾挑衅中国的气焰。在钓鱼岛问题上,希拉里也以微妙的态度,适时地为日本“打气”,甚至表态称钓鱼岛问题适用于美日安全保障条约第5条。除此之外,在伊朗问题、叙利亚问题和中非关系等问题上,希拉里也多次敲打中国,制造国际舆论,抹黑中国的形象。
  
  要搭建好亚太的战略框架、控制好中国问题,希拉里必须挖掘出更多的“巧实力”。除了进一步巩固亚太地区的盟友关系,希拉里不辞辛劳、穿针引线,竭力拉拢曾经的“离心力量”。2011年11月,希拉里实现了对缅甸的访问,这是50年来美国国务卿首次到访缅甸,美缅关系就此出现了戏剧性的变革,撬动了东南亚地区中美影响力的微妙变化。2012年7月,在希拉里最长的一次外交出访中,她曾绕着中国兜了一圈,实现了其任内第三次访问越南,同时她还访问了蒙古、老挝这两个此前从未去过的国家。在蒙古,希拉里称美国是蒙古的第三邻国,希望进一步扩大双边合作,并称赞蒙古是民主政治的楷模。在老挝,希拉里与高级官员们讨论“湄公河下游计划”和东盟一体化的努力。而越南和美国在军事上的突然亲热,是自越战结束以来难以想象的变化。希拉里的这一系列“破冰之旅”被视为是美国“重返亚洲”的重要战略步骤。
  
  除了拉拢新老朋友,希拉里还需要一个唱戏的舞台。四年来,至少从东盟的角度上来说,美国的“重返”是实实在在的。在希拉里之前,美国国务卿从来都不把东盟放在眼里。然而,今天,东盟和其他亚太地区的多边组织是希拉里绘制地区蓝图的画板。在地区问题中,美国才是领导者和仲裁者。美国要成为领导者和仲裁者,任何双边的争端都必须先摆上多边的舞台。更何况在亚洲国家的集会上,希拉里有一个最方便的话筒,宣讲美国会怎样带领亚洲走向未来。
  
  总体上来看,希拉里的亚洲政策无疑是成功的。相比于四年前,美国在亚洲的存在感大大增强了。可是表面成功的背后仍然埋下了隐患。一是小动作过多,反复搅起的地区摩擦已经引发了亚洲国家的疑虑和反弹。二是目标游移。美国到底是要通过积极介入、主导的亚洲经济合作和发展方向,为美国经济提供复苏动力,还是要通过制造和主导地缘政治纠纷、谋取战略上的主动?这两个目标有时候相互矛盾。在中美缺乏政治互信的情况下,对美国利益至关重要的地区问题并不能得到解决。而且美国逐渐发现,美国低估了中国在周边地区控制局势的能力。一番比划之后,中国在周边国家眼中的力量优势似乎更加提升了。不信问问菲律宾总统和日本首相,他们今天比起三年前是得到了、还是失去了呢?
  
  班加西之痛
  
  然而,真正让希拉里感受到压力的是中东问题。到今天,她快要卸任的时候,一定在心里感慨:如果她只需要专心建设“太平洋世纪”就好了。可惜这不可能。美国没有这样的机会。这是超级大国的宿命。
  
  三个关键词可以描绘奥巴马政府四年的中东政策:撤军、阿拉伯之春、班加西。撤军跟希拉里没有太大关系,但无疑在早期的那段时光里,这是一个让她愉快的转变。美国从中东抽出力量,就可以对亚太力量“再平衡”,支撑起“太平洋世纪”的钢筋铁骨。
  
  希拉里亲自卷入中东,是从“阿拉伯之春”开始的。2010年年末,西亚、北非阿拉伯国家的民众运动突然爆发,震撼了整个世界。美国从中东收缩力量的大战略,在巨大的变局面前出现了犹豫和争议。口头上支持中东民众运动、鼓吹“民主、自由、人权”倒没有什么争议,眼看着的穆巴拉克、阿里等一批长期的朋友下台的纠结也可以忍受,毕竟沙特、巴林等盟国的局势还可以维持。但当革命的野火燃烧到利比亚、叙利亚这样的国家之时,美国犹豫了:需不需要投入力量、添一把火,趁机除掉美国的肉中钉呢?
  
  在利比亚问题上,希拉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国防部长盖茨等人对美国介入利比亚表示谨慎的时候,希拉里成为了坚定的主战派。《纽约时报》说,这是“两个女人”主导的战争。一个是希拉里,一个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苏珊·赖斯。奥巴马接受了希拉里的看法。利比亚的烈火就此被彻底点燃了。而这场火最终也以难以预料的方式,烧到点燃它的两个女人身上。
  
  2012年9月11日,对美国来说,是另外一个血腥的“9·11”。一年前美国的飞机早已经撤走,留下利比亚日渐一日地陷入一片混乱。这天,美国驻利比亚领事馆的建筑和车辆被纵火焚烧,大使史蒂文斯遭遇武装袭击暴尸街头。而事件发生的地点,正在美国支持的“利比亚革命”的发源地班加西。与此同时,围绕着一部名不见经传的美国电影,埃及、也门、伊朗等多个国家都爆发了持续的反美暴力抗议。美国突然发现,人民革命后的中东尽是反美主义的浪潮。
  
  班加西事件的惨状深刻地震撼了美国人。希拉里陷入了上任以来最大的信任危机。她不得不为此道歉。她用痛苦的语调问道:“今天许多美国人都在问,实际上我也问我自己,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这怎么会发生在一个我们帮助解放的国家,在一个我们帮助免遭摧毁的城市?”
  
  作为国务卿,这些问题显得很不专业。她的前任已经在中东问题积累了足够的教训。在希拉里的案头,也一定摆上过无数份关于中东问题的报告。但她都忽略了。希拉里是一个有自己一套政治逻辑的人,同时她太想成功了。在亚洲,一系列操之过急的地缘政治手腕让希拉里精疲力竭,在中东,阿拉伯之春让以色列感觉到了冬天的来临。没有美国的政治家可以忽略以色列的感受,这是美国政治的基因。无论是希拉里还是奥巴马,都必须明确地表示自己服从于这个基因。当希拉里中断亚洲的访问奔赴耶路撒冷救火的时候,当胃炎难忍不得不放弃“叙利亚之友”会议的时候,希拉里正在慢慢地倒下。
  
  希拉里的脑震荡,暗示着奥巴马政府外交正在经历的“脑震荡”。一场新的外交路线斗争和战略争论正在隐隐浮现。奥巴马想用苏珊·赖斯接替希拉里。赖斯是希拉里路线的支持者,这是一种延续的表示。可是这个女外交官把班加西事件定义为当地民众对侮辱伊斯兰先知的美国电影的抗议。这是中国媒体报道的角度,美国政治正确的定义是:恐怖主义。班加西事件是恐怖主义对美国的新一轮袭击。美国必须坚定地和以色列一起,打击中东的恐怖主义。这样的话语,仿佛回到了10年之前。
  
  在这样的气氛中,希拉里选择了离去。著名国际政治学者约瑟夫·奈曾为希拉里写下这样的评语:“她最出色的品质是教会了人们如何成功并有效地成为对手团队中的一员。”四年来,希拉里可谓是被无数光环笼罩的,每到一个国家,都必能掀起一道外交旋风。她成就了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让人印象深刻的外交政策,解决了一些问题,造成了一些麻烦,履行了一些责任,也留下了更多的难题。无论如何,四年跌宕起伏的国务卿生涯,将让希拉里继续成为美国政坛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