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风骨犹在
2010-12-13 10:44:41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所有的物种没有内在的完美,贵在存有外在的精神,纯个性的才是唯一的,富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个人见解
在我的周边,知道“瘦西湖”人不是很多,去过“瘦西湖”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就连我自己虽然南来北往地、飞来飞去地饱览了神州大地秀丽山川的自然景色,赏尽了繁华都市的靓丽风姿,体味着乡村风俗的淡雅情趣。但“瘦西湖”的芳容,“瘦西湖”的来历,却了解甚少。
当我在朋友的再三举荐和说服下,还是随其乘车下了扬州。此时,大诗人李白那首“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萦绕耳际。遗憾的是我没有在烟花的三月,而是在繁花盛开的九月。故没有感受到柳絮如烟,满诚烟花漫舞地意境。
汽车穿过繁闹的城区,直奔瘦西湖。真的,不来不知道,一看好奇妙。这“瘦西湖”怎么看也不像个湖,它实在是太瘦了,长长的、窄窄的,恰似仕女图中婆娑起舞的女子长长的袖带,蜿蜒曲转的飘落在市区的西北郊,最初的名字叫保障河,又称“长春湖”。长大约四公里左右,是一条自然河道,经过人们多年的打造修复,得以于这样一个清瘦秀丽的“瘦西湖”美名。久而久之,成为扬州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没有导游,没有解说,我们几个人沿着湖边小路,悠悠散散地走着说着看着。
“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景色足以让我对这长长的、窄窄的“瘦西湖”产生异样的感觉。我默默地安慰着自己:“值得一看!真不白来”。
这里看不到烟波浩淼,雨雾朦胧的西湖美景,更找不到水天一色,薄纱轻舞的辽阔意境。所以她没有那么的受人瞩目,也没有那么多的华丽渲染,更没有那么多的如织人流。然而,得天独厚、自成一体的风韵,真得就像仕女身上一条飘动的玉带,逶迤曲回,清澈靓丽的镶嵌在古老历史与现代文明相交织于一起的城市之中。
随着贪婪的目光紧急速扫,长堤、五亭桥、白塔、凫庄、吹台、小金山、月观、烟雨楼、徐园、等由远拉近,由小变大,芳姿初识。我被眼前这如梦如幻的景色而陶醉,造型典雅、风格独特的五亭桥;景色秀丽、四面环水的小金山;曲线玲珑、碧水如带的湖水;绿柳婆娑、青翠欲滴的长堤以奇特、独有、难觅给我留下了难以抹去印记。
我感叹:千年风霜,瘦在风骨!
这“瘦西湖”瘦得实在让我有些食古不化、茫然惆怅,仿佛我要为早已逝去的古时文人圆一个瘦骨犹在的梦。
说实话,“瘦西湖”在不知不觉中给了我许多的回味和启示。
因为她不同于我所见过的任何一处江河湖海,任何一处风景名胜。“瘦”是她的微美和独有,“瘦”是她的精髓和脊梁,“瘦”体现了一种精神所在。
也许,因为她太瘦弱了,古时的文人墨客,达官仙人难以在这里施展其“八般才艺”。固然,挥毫泼墨,吟诗作赋的为数甚少,就连大诗人李白烟花三月下了扬州,也没有为“瘦西湖”留下丁点笔墨。可见长长的“瘦西湖”曾几何时是多么的瘦而弱之。
还好!在被称为古人赏月吟诗的“月观”室内,我见到了书画大家郑板桥的手书:“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楹联。也算是我扬州之行能寻到赏到新画派创始者“扬州八怪”的神来之笔。
据说乾隆皇帝南巡时曾到过这里,并在湖心短堤“吹台”上钓鱼。这是一个方形亭台建筑,临湖三面各有一个圆洞,一洞嵌一景。透过西洞映入眼
帘的是横卧湖心的五亭桥;透过南洞尽收眼底的是矗立在湖畔上的白塔;透过北洞一饱眼福的是天香岭上的方亭和桂花亭。可见此景的设计别具匠心,耐人寻味。
徜徉于这里,让我毫不吝啬地一次又一次地频频暴光,一次又一次对胶片失去控制的还是“五亭桥。”桥的构思、桥的设计、桥的建造十分巧妙的横卧于湖上。
所谓的“五亭桥”,就是桥的上面有五座小亭,中间的那座较高,四边各一座较低,桥下的四翼分别有15个洞孔,洞洞相连,每当皓月挂空之时,各洞衔月,金色晃漾。由于来去匆匆,不能在此留宿,固然没有一睹这美轮美奂的景色。于是,借相机独有的功能将她留在美好的幻想之中。
风霜雪雨剥蚀着岁月,千年的“瘦西湖”留给我是心灵上一种感悟。时代的发展如一部飞速旋转机器,拉动着整个社会蓬勃向前、日新月异的奔驰。
人们对“瘦”有了新的认识和追求,于是乎,派生了一个新的词组“瘦身”。
生活中,女人们为了娇美的身躯,漂亮的外在,要瘦身减赘也许是情在美中,而各行各业在煞费苦心的要“瘦身”减员似乎也理在情中。事实上,人浮于事现象不得不令人疑虑种种。庞杂的机构要“瘦身”、臃肿的人员要“瘦身”、超限的负担要“瘦身”,将瘦身进行到底一时间已成全社会呼之欲出的主题。
由此笔者认为在这越来越丰腴的社会,精锐高效、快速敏捷是大时代的呼唤,是大社会的需求,也是历史与现实一种不期而遇碰撞。
我毫不隐讳地讲:“瘦身”并非容易,她不仅需要勇气,而且需要胆量,更需要全社会理解和支持。
究竟瘦得如何精练、瘦得如何精华、瘦得如何精锐,这是大时代赋予我们一个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