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G20匹兹堡峰会上,20国领导人联合发表公报,各国承诺继续推行经济刺激计划,直到复苏的步伐稳定为止。而仅仅十天之后,澳大利亚央行突然宣布将基准利率提高25个基点至3.25%。这一动作一方面立即引发全球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连锁反应;另一方面似乎也进一步为各种经济复苏预期的判断添加了现实层面的支持。各方不免要问,澳大利亚央行加息的动作是否预示着全球经济已经走出低谷,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即将转向?
在笔者看来,澳大利亚加息有一定特殊性,并不具有代表意义。就经济发展基本面而言,澳大利亚受到本轮经济危机的影响程度最小,如其金融部长林赛·坦纳所言,多年来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变化不大,澳大利亚有着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加以推崇的经济管理模式,而且经济盈余充足,金融管理井然,因此在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经济陷入全面衰退的背景下,澳大利亚的银行体系并没有像欧美那样遭受巨大冲击,仍处于应对金融危机的有利地位。更为重要的是,考虑到当前全球范围实体经济去库存化、去产能化的进程已经结束,全球经济已经触底,那么提供原材料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必然最先复苏,再加上危机爆发以后以中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通过大规模的财政支出不断扩大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和建设,这显然进一步促使全球能源资源市场迅速回暖,而刚刚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恰恰印证了上述判断。
尽管近几个月澳大利亚的消费和出口表现抢眼,其9月的就业数据也显示就业人口增加,失业率进一步下降,经济复苏迹象明显。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此次利率水平的微调并不足以说明澳大利亚的货币政策即将转向。况且,从历史上看,澳大利亚央行的货币政策仍非常宽松,加息后货币政策仍将对经济增长形成支撑。
而从全球范围来看,对于澳大利亚加息的举动,欧美国家按兵不动。美国方面,虽然目前经济状况有所改善,美国8月份据贸易数据好于预期,贸易赤字出现收缩,但是经济复苏仍然缓慢。欧元区经济复苏乏力,经济复苏也较缓慢。调查显示,欧洲央行在未来一年内都没有加息的打算。而且今年2月份以来欧元的持续走强也令人担心欧元飙升可能会对欧元区的经济复苏产生负面影响。8日,英国央行称维持0.5%的基准利率不变,而且会继续保持1750亿英镑的量化宽松政策。种种迹象表示,欧美国家无意跟进澳大利亚加息的脚步。虽然在已经进行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欧美各国已为经济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但是目前经济状况并未明朗,失业、经济负增长等问题还未解决,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造成的通胀压力并不明显。
对于中国而言,澳大利亚的加息动作同样无需过分忧虑。一方面,在全球经济尚未全面复苏,尤其是美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仍然坚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情况下,澳大利亚央行的加息动作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十分有限,由此带来的压力对于我国而言并不会演化成为现实的威胁。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虽然在前期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刺激下,国内经济持续向好,8月份的数据也显示CPI、PPI降幅收窄,环比继续上涨。但是,自年初以来CPI一直处于负值,我国经济仍然没有完全走出通缩的阴影。而近期鸡蛋等食品价格上涨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季节性因素以及中秋国庆节假日的原因造成的,属于合理性上涨,而并非通胀来临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通胀的担忧更多地是由于局部市场(比如房地产市场)持续反弹而引起的,但是这种局部范围价格的持续攀升是否能够形成全面的通胀却缺乏实体经济层面的有力支持。因为从实体经济领域来看,虽然通过大规模财政支出所带来的基础产业领域投资突飞猛进,并进而带来即期GDP增长速度的快速回升,然而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当中的另外两驾:消费和出口在内部居民收入水平增长有限以及外部市场陷入长期低迷的背景下短期内难以改善,我国经济仍然处于漫长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之途当中,辅之以必要的调控和调整,通胀在未来的一两年之内并不足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威胁。因此,货币政策乃至整个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就成为当前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一环。
因此,笔者以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关键问题不在于是否转向,而是如何进行结构性调整,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经济当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从而顺利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促使整个经济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才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核心命题。而就货币政策而言,未来我国央行应该在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运用市场化手段对我国信贷增长进行结构性调整,促使银行业信贷在适度均衡增长的基础上更多地投向与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结构优化相关的产业和行业当中,为我国经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