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老人
2010-12-15 10:53:47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用如柴的手,耕耘一份希望,和着一柸黄土的颜色;用似弓的背,承载一份压力,翻读一页生命的辉煌。哦,乡村的老人,一个平凡的故事,一首不朽的诗篇。
乡村的老人守望家园,首望自己用一辈子苦涩的汗水和殷红的心血垒起来的家园。乡村,郁郁葱葱,蜿蜒伟岸的青山如一条巨龙环抱着它;清清澈澈,碧波荡漾的溪水像一条玉带缠绕着它。一栋栋雕龙画凤,古色古香的农家小院,如一颗颗珍珠散落在绿树翠竹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尽管儿女们外出闯荡去了,但大门是关不得的,家园必须用人气来喂养,来滋润;窗户是闭不得的,家园必须用炊烟来熏陶,来呵护。假如关门闭户,失去了人气,失去了炊烟,再高大,再结实的房子就必朽,必烂,最后就会坍塌。而那些早已绝迹的野生植物,就会从墙角下,石缝里钻出来,肆无忌惮地向家园发起进攻。没有了儿女的家园,郁郁寡欢,落寞空虚,于是,乡村的老人爱听木屋外的檐雨,听那梳着雨声的风,听那织着风声的雨,在黑黝黝的瓦背上逗留。于是,乡村的老人爱看院子外的阳光,看那如织似锦的田野,看那青翠欲滴的林海,在土黄黄的阳光下涌动。于是,乡村的老人就养鸡、养鸭、养狗、养牛、养猪、养羊,养活了一院农家生气;于是,乡村里,狗吠巷中,鸡鸣树巅,羊咪草间。于是,乡村的老人挑起了教养孙儿孙女的重任,孩子上学,睡觉按时准点,添衣减衫要四季不误秋毫,孩子有了大病小痛,须翻山越岭,步行十几里山路寻医找药,孩子的快乐就是他们的快乐,孩子的痛苦就是他们的痛苦,他们和孩子是一根苦藤上的瓜。
乡村的老人守望土地,守望那块养活自己一辈子的既不肥沃,也不贫瘠的土地。瞧,乡村的老人的额头上的皱纹刻得那么深,酷似门前数不清的山脊梁。乡村的老人的皮肤总是那么粗糙,如同山坡上疙疙瘩瘩的松树皮。乡村的老人,生命虽然已经走到了尽头,黄土早已埋到了脖子间,可仍旧挺直身板,遵循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如老牛般抖落一身尘土,又落上一身尘土,在农历二十节气中忙着最费汗水,又最朴实的农活。然而这一切都好像太阳从东边出来就必定从西边落下去那样天经地义,顺理成章。命运让乡村的老人选择了这山、这水、这片黄土地。乡村的老人守望土地上树,那具有上百年、上千年的树是乡村的衣裳,是树展示着乡村的茂,欢呼着乡村的美。人护林阜,林阜人旺,有了树,乡村才会永远地延伸下去,代代相传,树和人之间始终和睦相处,跳动着旺盛的生命气息。乡村的老人守望土地上的庄稼,那沉甸甸的锄声叩响了一股股酷寒的山风,那沉甸甸的犁声叩响了烈日下一行行孕育着绿色的诱惑。一年四季,乡村的老人忙得就像风口上的树叶,被风吹得团团转,然而丰收的喜悦总是写满脸上,于是,坡前坳后,房前屋后,哪怕是巴掌那么大的一块土地,都有乡村的老人播种的庄稼,乡村里每一块庄稼,都是他们用粗糙的手摸熟的,是他们用结实的脚踩熟的。乡村里的每一块土地都浸透着乡村的老人的汗水,乡村也因此年年花团锦簇,四季万紫千红。
乡村的老人守望乡村,守望祖祖辈辈生于斯、埋于斯的乡村。村子有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村子是怎么来的,村里的姓氏及族谱是怎样排的,哪儿有棵坚如磐石、参天耸立的古树,哪儿有块指路碑,哪儿曾经是古战场,哪年曾发生过天灾人祸,哪年曾风调雨顺……问一问乡村的老人,他们就会如数家珍似得给一一讲出过子丑寅卯,因为他们是一部厚重而古典的线装书。乡村的老人是乡村忠实信徒,依然沿袭着陈就的生活,古老的风俗和滞旧的岁月:如除习团圆,清明祭祖,端午包粽子,重阳登高,婚娶择八字,起房要偷梁,丧葬请道士,敬菩萨,修家谱……他们崇尚节俭,深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故他们惜物惜米,节衣缩食,坚守“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乡村的老人坚定、执着,如悬崖上的劲松,虽日渐苍老,却仍站霜斗雪,傲居乡村;如山坡上的翠竹,虽瘦弱纤细,却仍盘根错节,庇护乡村。有时虽也头痛脑热,腰酸腿痛,但在他们眼中这点小毛病乃鸡毛蒜皮,何足挂齿,总是耸耸肩,咬咬牙就挺过来了,绝不让在外的儿女担惊受怕,牵肠挂肚。乡村的老人仁慈厚爱,如果有朋自远方来,不论是常客或是新客,乃至过路客,他们都会杀家宰鸭,称肉打酒,盛情款待;半碗米酒下肚后,就用土得不能再土的话语谈论同样土得不能再土的乡村野事。
生活的风霜染白双鬓,岁月的故事写满脸庞。乡村的老人有力的双手如锄,为儿女开垦希望的土地;乡村的老人佝偻的身躯如桥,为儿女铺就生活的大道。
哦,乡村的老人,是乡村一道永不消失的风景!